北京冬季奧運於2月4日開幕,北京也正式成為史上首座相繼舉辦過夏季及冬季奧運的城市。不過,直到賽程進行到半途,北京天空才下起雪來。雪勢甚至迫使數場戶外賽事延後舉行。
雪地賽事是冬季奧運的重頭戲,但在此之前,北京才因為成為首屆幾乎完全使用人造雪打造賽場的奧運主辦者,而飽受批評。
批評者認為,要製造如此大量的雪,需耗費大量的能源與水,而北京已經是一個相當缺水的城市。如此大量的人造雪融化時,會對周圍的自然環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也是前所未知的。
另外,人造雪會比天然雪來的更硬一些,讓在雪面上的運動速度更快。當運動員摔倒時,也可能受傷更嚴重。
近年來,冬季奧運大多需要倚賴人造雪。2014年索契冬奧大約用了八成人造雪,2018年的平昌冬奧更有超過九成雪量是人工製造。
氣候暖化帶來全球性增溫,已逐漸改變了降雪模式。專家預估,人造雪已成為冬季奧運難以避免的未來。
但是,冬奧主辦方可以造雪,卻造不出低溫氣候。如果氣溫持續上升,人造雪也會軟化,提升運動風險。近來,缺雪也使得冬季度假村營運困難。運動員愈來愈難找到合適的練習場地,雪上運動有成為少數人士特權享受的傾向。
一份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研究團隊在1月發表的研究中,超過九成受訪的頂尖滑雪選手與教練都感到有責任倡議氣候行動,來守護他們心愛的雪上運動的未來。缺雪的冬季奧運,應當成為保護冬季運動權的一記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