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大學商管相關科系被歸為社會類組。在高中社會組與自然組中,許多社會組學生的第一志願就是念商,指考數學也採計較簡單的數乙,有些學生難免納悶:「讀商管學系到底數學要不要很好?」
不過,今年起,想進入商管學系的同學們,將面臨一大挑戰。
今年首度舉行的新型學測,數學將分為數A與數B,數A相比數B難度較高,課程內容範圍也不同,預計比舊有學測更難,適合高數學需求的理工科系,而數B則偏向文、法、社會科學等科系。
然而,前段班名校,包括台大、政大、北大及成大等頂尖大學不少商管科系,去年下旬就紛紛宣布,今年入學數學要以較難的數A與數甲來採計,而不是一般印象中社會組的數B。
頂大商學院將數學門檻提高,為社會組人才投下震撼彈。這背後不僅僅是為了強調數學的重要性,近年來,隨著商管產業的數位化、智慧化發展,現今商管人才的面貌已跟過去不太一樣。
商管人必備數位技能與軟實力
商管領域智慧化與數位化的趨勢早已銳不可擋,尤其金融科技的發展,包含行動支付、保險科技、智能理財等不同面向的應用。人力銀行網站上,各金融機構開出區塊鏈、軟體測試、全端軟體開發等專業工程師的職缺愈來愈多,對現今商管人才的要求,也與過去不同。
國泰金控行政處副總經理翁德雁表示,近幾年,金融業都在力推數位轉型,它不僅只是導入工具、技術,更是在文化、思惟上的變革。像是透過大數據分析輔以決策,或是智慧化管理系統,當科技業開始跨足金融業,也讓產業在產品流程設計中,從過去的自我中心,更聚焦於使用者體驗。
以往,金融產業分工明確,商管人才只需專精財經專業,但翁德雁說:「隨著數位轉型,時常很難斷定一個專案屬於哪個部門,跨部門溝通、合作已是常態,」人才所需的財經專業仍是核心能力,但現在更需要有數位技能,與創新、解決問題、溝通等軟實力,構成人才所需的三大面向。
大學攜手企業,讓數位應用落地
因應產業變革帶來人才需求的不同,大學端在人才培育上,包含課程設計、師資與產學合作等,也都做出了對應調整。學生投入商管科系,要學習的不只有財經知識。
政治大學商學院院長蔡維奇表示,我們都知道,就讀統計、會計、財管每天與數字為伍,管理相關科系現今也開始以大數據分析輔以決策,數學能力更顯重要。但數學其實也考驗運算思惟與邏輯思考能力,隨著數位工具應用能力愈趨重要的同時,數學就是背後的基礎。
為培養學生數位能力,蔡維奇說:「從105學年至今,商學院已有高達32門課程,與AI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等內容相關。」
且因應產業數位化與議題愈趨多元,商學院打破院內系所壁壘,設立共同必選修的課程,像是商業分析課程,內容就包含針對消費者或社群網絡等不同面向,如何透過大數據與資料分析進行決策,更提供金融科技專長學程、巨量資料分析學程、創新創業學程等不同學程。
不過,科技或程式設計能力該學多深?台灣大學管理學院院長胡星陽認為,現今許多科系對程式能力都有要求,但與理工學院純技術專業仍有所不同,商管人才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將技術端與應用端結合,最重要的,還是去解決企業遇到的問題。
打破界線,跨域人才將更具優勢
談起對數位技能的要求,大學商管學院過去一直被定義為社會組,如今愈來愈往自然組靠攏,讓不少高中師生開始擔心,未來商管人才究竟會如何定義?蔡維奇說,近年來,商管人才的跨域能力愈趨重要,政大商學院學生雙主修人數,三年來已成長了35%。
胡星陽也表示,我們無法再以社會組與自然組,或是文科、理科二分化人才。當學生踏入職場,會發現一個職位所需的技能愈趨複雜,具備多元專業,將更具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