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火車站有好多個,10多年前,原計劃趁天不太冷時,去東北一逛,不料去錯了車站,當即轉念南下去了鄭州,半夜再轉車西行就去了華山一遊。
目前北京南站乃高鐵車站,離住的天壇亦不太遠。上午9點30的高鐵,午後2點10分可到青島。
出京後河北段速度極快近300公里/時。雖已4月,外面還有黃土平原冬日的景象。車上忽接北京「全季旅店」致電有失物的告知,服務還真周到。
進入齊魯大地,大片綠色田地,栽植大棚就像海浪一波波地了無盡頭,楊樹、水杉高列,間中有一片片的泡桐,樹冠開著淡紫色花束。山東經過德州,濟南,青州,濰坊⋯⋯青島。
出站一陣冷冽空氣,與北京差了至少10度,難怪青島在夏日是避暑勝地。
入住市中心近海岸的香港中路皇冠假日,雖老舊了些但地點適中。青島路名包括港、澳、台都有,花蓮路,金門路,高雄路,基隆路,好像回到了台灣!
1949年國共內戰,不少青島人隨船艦撤到台灣,後來在軍界發展!
回顧青島百年歷史
1894年甲午戰敗,次年清廷割台灣,到1945年台灣才光復。
於此同時段的青島,則分成四段歷史,比台灣複雜得多!
1898至1914德國因傳教士被殺一案,迫清廷強租青島16年,開展基礎建設及城市規劃。1903年應用嶗山礦泉水開設青島啤酒廠。
1914至1915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德在青島海陸大戰,日軍數萬人圍攻數月,德方一萬守軍折損近半,敗降。
1915至1922,日本繼德國又強占七年。其間中國亦屬一戰戰勝國,要求歸還。但北洋政府的軟弱交涉末果,還引發1919年五四青年愛國運動。
1922至1937,國民政府收回青島經營建設15年。
1937至1945,日本侵華,又被日本霸占了八年。並奴役百姓建「惠民防線」戰壕。
1945年9月抗戰勝利,青島才回歸中國。
海邊的五四廣場,巨型環狀火炬形紅色雕塑。青島大形勢是在山東省東側面臨大洋,而其天然港灣形勢內收、形成避風良港,感覺是呈南面向海之勢!南望黃海之碧波細述青島之滄桑。
記得長長的海灘邊曾遇一公廁,內有一列小高窗,剛好臉眼之高,小解之際可享無敵沙灘的海景。
石老人球場,一個鄉鎮企業經營的球場,位處沙灘邊崖之上,球道邊散置廢棄木舟數艘頗有收睛之效,遠處有石老人礁,有感小詩一首。
石老人雄立千年
經得住波濤漣漣,
數豪傑天涯浪盡
又逢春風光無限。
另一個國際球場離市稍遠在北邊嶗山山腳。當日市區,晨大霧,開出市區往嶗山後、天始轉晴。
球場內綠化用心植被繁密,櫻、梅、紫荊、李、桃、連翹、石楠,千紫萬紅,遠處見一新城項目高層住宅林立,巨型地鐵站居前。其體量任何國外發展商來參觀都要折腰。
海鮮天堂——青島
青島當地海產特多,用海鮮做的土菜甚多。
疙瘩湯,疙瘩粒細若米粒。
八帶,乃微形八瓜魚之稱。
薺菜餅,利用春天的薺菜,一口下去野蔬菜香四溢。
蝦醬蒸蛋,鮮而不鹹。
新鮮海蝦,稱蜊蝦。蔥薑白灼最能留鮮。
小墨鬥炒韮菜,若小指姆大小的墨魚炒春韮。
槐花炒蛋,可與香椿比試。
青島名魚稱「鮁」,又稱馬加魚。
魚一般約二尺長,一斤約六、七十元,其雄魚蛋乃其精華,蒸食之。鮁魚肉包水餃,那可不是個鮮字了得。
行前一晚去燕兒島路53號「青島小館」嚐純正當地土菜,等候半小時多方才有位。
墨魚紅燒老豆腐,有柴火味,友人老家青島,一吃就說是他媽媽的味道!
煎茄夾。
鮁魚丸湯入口清鮮,一鍋約20粒乒乓球大小。
蝦仁三鮮水餃只有小包子大小。
豬油渣炸芋頭,口感棉密。
一大盆下啤酒妙品——炒蛤蜊,指甲大小,花殼。當地叫gala。青島人外賣啤酒用塑料袋裝,人手提著一袋,看起來有點⋯⋯。
是夜配飲「琅玡台」52度白酒,一大桌三人只吃了半桌,還加三支嶗山可樂,共407元。超值!入味而不鹹,鮮中帶甜回味舌尖。
青島依嶗山傍黃海風水絕佳,亮麗佳人多矣!長身玉立,瘦臉冷豔。姿態瀟灑,一派自信。
到青島小心別扭了脖子!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建築師;原文刊載於微信公眾號、作者更新後,經同意重新編輯與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