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前後,世界並不平靜,除了俄烏戰爭危機以外,全球也有許多併購案。微軟以687億美元現金併購遊戲商動視暴雪,是科技界有史以來最大併購案。
另外,星展銀行也斥巨資併購花旗台灣消金業務,雖未公布交易金額,但將增資台灣子公司新台幣443億元。
在半導體產業,台灣企業展開大動作。台積電可能將2022年資本支出提高至420億美元,比2021年300億美元增加四成。
另外,矽晶圓大廠環球晶圓收購德國同業世創,因未能獲得德國政府核准而失敗,反映世界各國對台灣壟斷半導體產業的憂慮。
微軟在現任CEO任內,銳意革新,全力轉向雲計算領域,不再依賴軟體業務。這次大規模進軍遊戲領域,很明顯是為了元宇宙布局。微軟目前市值2.3兆美元,為何要冒對手這麼大風險?就是為了打造第三成長曲線,這反映了領導人的企圖心,也無怪乎消息宣布後索尼市值跌幅超過10%。
微軟不是在賺機會財,而是利用機遇加速企業轉型,類似例子還有台積電。先前台積電宣布未來三年資本支出1000億美元,但現在大幅提高。
台積電以技術和資金優勢,逼垮對手
這反映張忠謀創辦人學習曲線思維,當年他在德州儀器已是市場領導者,仍持續削價競爭讓對手絕望。面對三星和英特爾來勢洶洶,台積電要以技術和資金優勢逼垮對手,這代表經營者的企圖心。
另外一個「好還要更好」的典範是星展銀行。根據Asian Banker 500排名,星展在亞洲2021年排名第28,反觀台灣沒有一家銀行能擠進前50名。
星展在併購花旗台灣消金業務後,將從東南亞龍頭轉變成亞洲區域銀行,這也代表企圖心!台灣金融業去年獲利近兆元,富邦金和國泰金利潤均破千億台幣,但以交易收入居多。
去年GDP破6%,台灣該感謝誰?
台灣去年GDP成長率破6%,許多企業獲利創新高,我們不願否定政府和企業的努力,但無可諱言台灣必須感謝四個對象:
第一是美國。
拜登延續川普抗中政策,把中國列為頭號敵人,在許多科技對中國進行抵制,台灣成為最大受惠者,特別是半導體。美國政府新的「印太經濟架構」以供應鏈韌性和數位安全為核心主張,聚焦半導體供應鏈整合。
第二是中國。
習近平去年大刀闊斧對許多產業進行整頓,新經濟龍頭受傷慘重。此外為了防止被老美「卡脖子」,大陸中央積極扶植本土供應鏈。這些因素導致台商大舉回流,去年投資金額破兆。
第三是馬斯克。
他帶動電動車潮流,由於全球天災不斷,氣候成為關鍵議題,電動車產業高速成長,給台灣帶來新市場。此外,馬斯克積極發展「星鏈」計畫,創造太空產業及6G龐大商機,對於台灣而言均是天降之財。
第四是Covid-19。
全球新冠疫情嚴重,「無接觸經濟」和數位轉型成為新常態,帶動龐大雲端基礎建設商機,伺服器、PC、筆電和顯示器均受惠。另外由於供應鏈斷鏈造成運價暴漲,海運界迎接前所未有榮景。
在大好的情勢下,台灣最大危機在於被機會財沖昏了頭,未能快速轉型,從核心向外延伸。台灣企業應以創新思維打造第二、第三成長曲線,積極走出去,並透過併購合縱連橫,才能確保成為未來贏家!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藍濤亞洲總裁、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創會理事長;原載於2月10日聯合新聞網,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