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角度來看,擴大公共服務方案並非有效運用資源的方式。我們使用經濟資源時,重要的是,除了解決當前的問題以外,應兼顧如何讓經濟基礎更穩定?這裡的基礎包括硬體、軟體建設,還有人力資本。
失業問題要怎麼解決?今天政府用新台幣200億元給人們一年的就業機會,說穿了就是以工代賑。既然是以工代賑,希望過程中能讓失業者培養一些技巧,帶來長期就業機會。但現在只是花一年的時間,讓失業者去做一個低薪資的工作,收入可能只比最低薪資(1萬5840元)多幾千元,以現在生活的條件來看並不夠用。
整個計畫完全未考量到工作技能與心理的輔導。因為失業者技能不足,即使是簡單的中文輸入都無法勝任,於是政府就降低標準,只要求一分鐘五個字(行政院研考會找資料輸入人才的例子)!這樣活生生的丟進職場,也是一種傷害。
現在這200億元預算中,對就業機會幫助最大的是對中小企業的每人每月1萬元就業輔導補助,目的是希望跟產業界結合,如果一年之後景氣變好,受訓者的生產力也符合雇主的要求,便可直接就業。這筆預算雖然只占200億元的六分之一,但所創造的機會卻是最大的。
至於500億元的擴大建設方案,變成584億以後,很明顯是浪費資源,是中央、縣市與地方政府的集體大貪污。從預算書可以看出,許多方案其實是政府在財政拮据下,先前編列預算時被排除的方案,趁這一次借屍還魂出來。
例如「創造台灣城鄉風貌示範計畫」,2002年預算編了18億,2003年只有9億多,照理說這是「挑戰2008」的國家重點發展計畫,怎麼可能減少?第一季的執行率是零,我得到的解釋是該計畫改採競爭型補助機制,也就是地方得就計畫做評比,聽來很有道理。沒想到,在擴大建設案中卻編了18億元,更妙的是,之前採競爭制下不合格的案件,這回可全都准了!
從總體經濟來看,我們可以發覺創造的乘數效果很有限。表面叫做以工代賑,說穿了是移轉性社會福利支出;這種乘數基本上花1元,只得到0.5元的效果。
500億的公共建設方案裡,屬於消費型、消耗型支出的乘數效應幾乎是零,例如4億元的LED(發光二極體)交通示範計畫,編列這種預算就像把錢丟到水桶裡。很多地方建設大的項目,都跟農業有關,乘數效果很小,因為農業本身就沒有太大的發展機會。
有趣的是,地方政府將計畫提上來後,中央理應先做一番整理統合,可是因為要錢孔急,沒有做適當的排列順序,就直接跟立法院要錢,當錢分配下來時,才發現地方政府定的優先順序跟中央政府分配的科目不合。比如說,地方要的是修水溝、排水口的錢,結果中央給的是修路的預算。
舉債建設,債留子孫
國家的財政收支已經出現大缺口,這解釋為什麼中央今天真要做一件事(例如擴大公共服務與建設),得先排除公債法的上限,因為舉債的空間已經到底了。
因為我們把許多債務排除在公債法外,也使得公債法形同虛設,有很多債務實際發生而沒有列入計算。舉個例子,買戰鬥機花2000多億元,卻不算在帳目上。今年金融重建基金6800億,再加上隱藏性非營業基金、購買戰機支出、稅收短徵、抗SARS防治與紓困經費、擴大公共建設與救失業方案、與原先決議發行的2350億債券,今年新增債務絕對超過1兆,年底總債務餘額將會超過4兆。
今天的問題是,我們早就面對高債務,應該要重新檢討。
但從總體經濟的資源分配看,舉債建一個高鐵或者機場並非不可,問題是,這項計畫執行後,未來是不是能產生足夠的盈餘,去支付債券的利息與本金?
比如說,一個工程的壽命是五十年,債權也是五十年,就要看看五十年內能不能把建造成本全部還清,這叫做「自償率」。台灣的自償率很低,普遍只有30%,就像借1000萬買房子,到房子報廢發覺只能還掉300萬,剩下700萬還不了。換句話說,未來公債與公共投資的關係應該是「計算」,計算以後要有溝通,假使經過審慎的評估後,自償率是30%,那1000億的公共計畫中的700億,就必須挪用其他社會資源,這需要我們與後代訂定一個合約。
這也是政治上的議題。你自己願意負擔多少?你想讓你的後代負擔多少?訂這項合約還有麻煩,就是你的對手不存在,這是一個負責任的問題,也就是政治家的責任。(周華欣、羅詩城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