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不會否認「一診百人」是國內標準的醫療型態,事實上,稱它為「領藥門診」更為貼切。醫師多半不遵守看診的標準作業程序,用心問病史,仔細做身體檢查,進而解釋病情。病人因不瞭解狀況,這家的藥吃了不好,明天再跑第二家,所以,逛醫院就成為國內病人的標準就醫型態。
而健保制度的設計,偏偏肯定這樣的醫療行為,不管醫師怎麼看病,是花一分鐘或一個鐘頭,反正就是一個人頭一個給付。而且,不管病人到多少家醫院拿過幾次同樣的藥,健保也照樣給付。在健保開辦前後,不管有心人怎麼建議、怎麼批評,都得不到決策者的反應,還一再標榜全民健保是全世界最方便、最俗擱大碗的制度,民眾滿意度達70%~80%。
偏偏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就混雜在每天門診或急診的眾多病人中,他不會頭上貼著標籤來提醒你的注意。SARS最初的症狀和一般的傷風感冒相類似,它似乎是上帝特別設計來考驗國內醫師專業紀律和執業態度的絕佳試題,要診斷SARS的疑似病例,端賴醫師的智慧。只能從詳實的詢問病史(包括旅行史及接觸史)以及仔細做身體檢查中歸納出鑑別診斷。兩、三個月前,當疫情開始發生在與台灣交流頻繁的華人社會後,國內醫護人員早就應該提高警覺,改變過去草率的看診習慣,尤其對於不容易瞭解疫情的嚴重性,而又早已養成逛醫院習慣的國內病人,醫師不但要好好問病史,徹底做身體檢查,還要花更多的時間去溝通,曉以大義,說明旅行史、接觸史的重要性,以及隱匿就醫史、發燒史的嚴重後果,更要進一步進行防SARS的衛教。因此,對於任何一位發燒的病人以半小時、一小時的時間篩檢出疑似SARS的病例,並做適當的隔離,是防堵SARS入侵醫院的唯一手段。所以,在國內多數擁擠如難民營的急診處,自然不易執行完善的防堵。
然而對於習慣一診看百人的醫師而言,過去發生的誤診都在病人不知、醫師不覺中僥倖度過,以為這次就如往常,反正病人明天跑其他醫院就不是我的責任了。偏偏SARS不饒人,你不用心看病、不用心做好防護、不用心隔離,就給你顏色看,一個也不放過。
國內經濟起飛時間不算久,暴發戶的心態難免短視,照顧眼前利益是國人慣性的思維,普遍缺乏風險管理觀念,視投資於萬一為浪費。長期以來,醫療體系注重有形貴重儀器的裝備,忽視無形基礎架構的建設,終於在這次的疫情中付出極慘痛的代價。疫情過後,不知我們能否記取教訓。
(作者為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專欄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