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台灣人,都已經很習慣在每年跨年夜,有著台北一○一的燦爛煙火相伴。不論是親臨台北市政府前廣場參與晚會,還是與三五好友、家人守在電視機前,僅僅是看著煙火,便能感受到滿滿幸福。
台北一○一前董事長、生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胡定吾,就是每年跨年必定要欣賞煙火的觀眾之一。他認為,那場絢麗煙火代表的意義,除了在一年的最後和剛開始的時光,與在乎之人相偎相依,更乘載了當初台灣要成為亞太金融中心的懷想,以及一群企業家的築夢之旅。
胡定吾回憶,他擔任中華開發總經理時,接到「台北國際金融大樓設定地上權開發計畫」,也就是現在台北一○一開發案的邀請,一時間,專案開發處的同仁都相當興奮,「這興奮倒不是為了要蓋世界第一高樓,而是希望藉著這個建築,把台灣建設成亞洲金融中心的目標,往前跨一大步,」他解釋。
台北國際金融大樓開發案 實踐夢想的機會
自1990年代起,政府便力推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大陸,社會上對於台灣逐漸取代香港、成為亞太金融中心,有了更進一步的期望。這個夢想在亞洲金融風暴後漸露曙光,台灣在央行對匯率控制得宜下,沒有受到太大波及,政府推動台北成為亞太營運中心的計畫,有了更積極的動力,也讓計畫多年的台北國際金融大樓,終於確立開發方式。
相對的,由於計畫太過龐大,最終得標的宏國關係企業副董事長林鴻明,其實曾二度將標單丟到垃圾桶。他認為,要完成「地上超過七萬坪、地下超過兩萬坪」「高度要超越台北地標新光摩天大樓」等條件的開發案,根本是天方夜譚。但偶然一次胡定吾的提議,卻讓事情有了轉機。
當時,胡定吾前往宏國大樓拜訪林鴻明,兩人談完公事後,林鴻明送胡定吾下樓,原本要就此分手,但看著敦化北路車來人往的林蔭大道,胡定吾突然開口,對林鴻明提起了台北國際金融大樓的標案:「要不要一起來研究研究做這件事?」
正是胡定吾的這句話,點醒了林鴻明,之前他只想著自己做,才會覺得超過能力,但若是與其他企業合作,情況或許會有所不同?於是,二度被林鴻明丟棄的標單,就這麼被撿了回來。
胡定吾提到,當時其實不只他,許多企業家都躍躍欲試。時任中國人壽總經理的辜啟允,最先響應了這個攜手為台灣打造地標的想法,甚至熱心接洽了中國信託的辜仲諒、國泰人壽蔡宏圖,加上新光人壽吳東進、大型企業華新麗華的支持,一個囊括11家企業的強大聯盟很快成形,「我深深記得,當年大家聚首的第一次餐會,氣氛相當熱烈,」胡定吾笑稱。
為了台北一〇一 創下飛行17小時記錄
聯盟以壓倒性的207.5億元標金順利得標後,在台北一○一大樓組織團隊、備標、競標、加高樓層的諸多事務中,胡定吾和林鴻明各司其職,林鴻明負責工程推進,胡定吾則照看財務調度。有意思的是,胡定吾人生中最長的一次飛行紀錄,就是為了台北一〇一。
1999年,為了替台北一○一商場尋找經營管理的專業公司,他數度前往倫敦和雪梨拜訪聯盛集團(Lendlease)。由於聯盛採雙總部制度,分別設在英國倫敦和澳洲雪梨,因此他必須往來兩地接洽,相當費時,「有一次從洛杉磯去雪梨,歷時17個小時,創下我個人最長的飛行紀錄,」他指出,當時聯盛剛在倫敦近郊推出藍水(Blue Water)計畫,是當時最前衛的購物中心想法,令人印象非常深刻。
但正因為聯盛的專業,為台北一○一購物中心做出許多創舉。像是一般購物中心都將精品設在一樓,成為最貴的樓層。但做為台灣首間國際級購物中心,聯盛卻反向思考,將國際精品擺在三樓,先奠定三樓的價值,連帶提升二樓和一樓的價值,消弭冷區和熱區的差別(2009年的空間改造時,精品又陸續擴增至四、五樓)。
胡定吾另外提到,2002年他和林鴻明為了商場招商前往歐洲,受到2001年911事件影響,那時世界各大精品品牌對於進駐高樓都多有猶豫,加上不少名牌在台北已經設有好幾個據點,反應可謂冷淡至極。但到了2011年,他們再度前往歐洲招商拜訪時,「我們受到的熱烈接待,真是天壤之別!」
如今,這些逐步打造台北一〇一的酸甜苦辣,都被收錄在新書《從0到101:打造世界天際線的旅程》中。看著書的出版,胡定吾又回想起參與台北一○一大樓七年間的點點滴滴,「締造台北一〇一大樓,實在是我人生中難得又完美的一次經驗!」他肯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