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光碟產業突圍而出

江逸之
user

江逸之

2003-07-01

瀏覽數 21,500+

光碟產業突圍而出
 

本文出自 2003 / 7月號雜誌 第205期遠見雜誌

眼尖的人,最近會赫然發現,原先價格上萬元的DVD播放機,已經進入價格割喉戰,價格直接戳破新台幣3000元關卡,在大型量販店,甚至於便利超商都可以買到低價的DVD播放機。

數位影音播放市場出現很大的變化,高畫質的數位DVD即將取代傳統的VHS錄影帶。飛利浦影視音響行銷經理林俊元預估,2003年飛利浦的DVD錄放影機將較去年成長四倍。

燦坤執行長余敬倫觀察這一波DVD熱潮,認為「低價的DVD播放機,將引爆家中第二台DVD的需求。」業者預估,今年DVD播放機市場可再成長至七千五百五十萬台,較2002年的五千七百萬台,大幅成長32.4%。

VHS錄放影機已經占據客廳電視櫃二十多年,半年來,DVD播放機快速搶占家用市場,下一波將是DVD錄放影機取代VHS錄放影機。龐大的商機,對微利化的光碟機產業而言,無異是天降甘霖。

光碟機是一個「光會跌價」的產業,台灣光碟機產業雖然躍升為全球第二大製造國,但是贏了面子,卻賠了裡子。

業者盲目擴充產能,加速光碟機價格的崩跌,「跌跌不休」似乎成了光碟機的宿命。

根據資策會資訊市場情報中心(MIC)的統計,2001年台灣的光碟機出貨量為五千兩百零一萬台,全球市占率32%,可是2002年猛衝到七千八百四十八萬台,市占率提升到45%,緊追韓國。迫使光碟機的價格從十年前(二倍速CD-ROM)6000多元,一路跌到目前的五十二倍速光碟機只剩800、900元。「光碟機從高價的選配品,變成標準配備,最後淪為半買半相送的產品,」一位通路商形容。

光碟機的倍速競爭達到極致之後,價格決定一切,廠商的獲利空間嚴重壓縮。「大廠找出路,小廠求生存,」一位資訊業者不諱言指出光碟機產業的窘境。

建華投顧協理鄭德珪觀察,光碟機廠商面臨到CD-RW(可複寫型光碟機)的毛利持續下滑,大家都想要透過資訊用DVD燒錄器來提升毛利,取代CD-RW,「但是DVD燒錄器,還不足以涵蓋整個光碟機產業毛利下滑的現象,反而是家用型的DVD錄放影機才是未來的希望。」

建興電子消費電子事業部業務處處長安志東分析,IT(資訊科技)光碟機這一塊幾乎沒有利潤,資訊電子市場就像是一個殘破不堪的花園,而消費電子就像百花盛開的花園,「但消費電子卻有一道專利權與品牌所建立起的圍牆,阻止競爭者進入。」

雖然,DVD的前景可期,但是台灣光碟機廠商卻面臨「前有專利權的障礙,後面又有大陸低價產品的追趕」,被雙面夾殺。

台灣電子業者擅長壓低成本,打價格戰,但是在DVD播放機市場,台灣的價格優勢卻面臨到大陸廠商的嚴重挑戰,大陸的步步高等廠商,大量生產價格低於2000元的DVD播放機,打壓台商在DVD播放機的生存空間。「甚至有些低價的DVD播放機,比VHS錄放影機還便宜,」林俊元說。

全力進軍消費性影音市場

台灣光碟機業者在攻占資訊用光碟機市場後,下一步就是進軍家用數位影音播放市場。

2003年是台灣光碟機產業轉型最關鍵的一年,台灣光碟機大廠紛紛搶攻消費電子市場。龍頭業者建興在2002年4月1日成立消費電子事業部,全力搶攻消費性光儲存產品市場;而明基也在2003年與飛利浦合資成立新公司,將產品線擴及消費性影音家電領域。

建興電子消費電子事業部總經理陳清海認為,在數位家電領域裡,光儲存產品是主導也是配角。DVD主導家庭娛樂的型態,衍生出可攜帶式、小型化、汽車用的產品,「DVD光是取代現有數億台的VHS錄放影機,市場就已經很龐大了。」

目前,明基全力開發可攜帶式的DVD燒錄機,可以連接電腦,也可以外加液晶螢幕,成為一台個人影音裝置。

此外,DVD產品也可以附屬在別的產品裡,像是PVR(個人錄影設備),還有STB(視訊轉換器)、液晶電視也都可以附加光碟機,成為家庭閘道器(Home Gateway)。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權利金是台灣光碟機廠商難以突破的魔鬼封印,台灣雖然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的光碟機製造國,「在專利權與權利金方面,台灣沒有發球權,做莊的還是10C聯盟,」拓墣研究所柯維華指出。

明基電通影存事業群總經理王威指出,台灣光碟機廠商的最痛在於,長期無法加入光儲存媒體的相關聯盟,不能參與規格的制定。

龐大的權利金支出,嚴重侵蝕廠商的獲利。業者指出,每生產一台CD-ROM(6月初代工報價14美元)要支付的權利金為0.5美元、CD-RW(代工報價32美元)為7.5美元。

眾多台商紛紛轉進以DVD為主的消費電子領域後,直接就面臨更為嚴酷的權利金問題。以DVD光碟機為例,6月初的代工價格只剩25美元,但是DVD的權利金卻高達10.5美元,「光是DVD權利金就占成本近二分之一,廠商要如何活下去,」業者無奈地指出。

陳清海坦言,台商除了面對DVD規格、光機電的相關專利授權問題外,還要承受來自美國八大電影公司為主的娛樂產業的壓力。

在數位影音領域,日商不見得還能扮演決定性的角色,但是美國的電影娛樂產業卻是舉足輕重的主導者。

進入數位影音領域,杜比、DTS(數位劇院系統)、AC-3、MPEG(動態影像壓縮)等影音功能,都是消費性光儲存產品常用的規格,「每多增加一個功能,就要多付錢,就反映在成本上,」陳清海說。

業者坦言,一旦牽涉到MPEG等數位影音處理的專利,這些公司的營運規模龐大,遠比昔日DVD論壇成員還更難搞定,「一旦跟好萊塢作對,就會死得很難看,」業者不諱言地指出。

DVD燒錄規格選邊站

台灣業者雖然在資訊用的光碟機市場,追過日本、緊咬韓國,但一進入DVD市場後,就必須在燒錄的規格選邊站。

DVD燒錄的三大陣營短兵相接,台灣光碟機業者也無可避免捲入這場規格之爭。「DVD錄放影機的戰爭,是一場燒錄格式的競爭,」資策會MIC資深經理尤克熙強調。

王威分析,DVD燒錄規格「選邊站」背後所代表的是,快速取得日歐廠商的技術轉移與取得關鍵零組件的供應。

DVD燒錄牽涉到制定規格標準問題:要讓哪種規格興起?其中涉及許多非技術性問題。「何者能勝出,市場力量是最後決定因素,」王威說。

這一場DVD燒錄規格之爭,就像是二十多年前VHS和Beta的錄影帶大戰,當時新力堅守規格較佳的Beta系統,但Panasonic卻加強與其他家電廠商合作,讓VHS系統快速搶占市場,最後新力的Beta系統棄守消費電子市場,轉戰專業級的Betacam系統。「在消費電子產品,不見得是最好的規格會成為主流,」林俊元坦言。

DVD燒錄規格之爭,對新力、Pioneer、Panasonic、飛利浦等DVD論壇成員而言,是輸不起的一場決戰。「掌握規格,就掌握市場,進一步掌握利潤,」鄭德珪強調。

過去,日系廠商掌握光碟機相關零組件的供應鏈,由於光碟機的規格單一,所以日商就慢慢釋放產量,操縱零組件的價格,甚至於還會將整體解決方案拆成關鍵零組件來賣。

但是在進入DVD燒錄領域之後,由於DVD燒錄不只一種規格,日商不能像過去一樣地掌握零組件價格,為了儘快搶得市場占有率,必須提升零組件的供應速度,導致零組件的價格快速下降,有利於台灣光碟機產業的發展,「台灣挾著強大的光碟機開發與量產能力,也提高了在下一世代DVD燒錄機規格之爭中的影響力,」光碟機業者指出。

任何新科技的興起,將導致新產業霸權的興起,和一些舊廠商被淘汰。台灣的光碟機產業正面臨全新的消費電子市場的挑戰,雖然仍有專利授權的羈絆,但台灣業者靠所累積的光儲存產品研發經驗,仍將在消費電子產業中,扮演極為重要角色。「走進消費電子是一條不歸路,也是台灣產業必須走的道路,」陳清海指出。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