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考是國中生升高中必須參加的考試,教育部採用七級分制,其中最高的是A++,最低的是C。很顯然的,A++是為了少數幾所明星學校所設計的。
建中、附中、一女中等等學校要收到頂尖學生,但是這些學校的名額有限,所以得到A++的人數不能多。這種情形造成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會考一定要有難題。我曾經看過最近會考的數學題目,其中有相當多難題,絕對超過國中數學教科書內容的。
因為考試有難題,學生就必須靠補習來應付考試。我本人60年前也考過高中,那時候無論哪一科,都沒有這麼難的題目。那時候也有明星學校,可是考卷沒有難題,仍然有鑑別度。考其原因,乃是因為從前用100級分。採用了100級分,就不會使得同分的人相當之多,也就會有鑑別度了。
所以我們可以說,採用七級分絕對使得學生感到更大的壓力。當初採用七級分的目的是希望學生能夠快樂學習,不在乎分數。
考試中有難題,對弱勢孩子相當不利
現在適得其反,補習班越來越多,與七級分是有關聯的。補習是要付費的,弱勢家庭的學生無法補習,即使很聰明,也比不過那些可以上補習班的同學。何況有些家境好的學生還可以請家教。考試中有難題,絕對對弱勢孩子是相當不利的。他們不是不聰明,也不是不用功,僅僅是無法進補習班就吃虧了。
更嚴重的問題乃是最低級分是C,這些學生被視為學業程度不夠。全國有30%左右的考生在英文和數學上都是拿C的,問題是,拿到C是否表示學生程度是很差的?數學考題27題中,答對了10題會拿到C,英文答對了40%的題目,會拿到C,這是不是很嚴重的問題?
我們當然希望學生的程度越來越高,但是我們也要顧及到現實,如果一個孩子已經有了最基本的能力,卻發現自己在會考時受到嚴重的挫敗,是不是一大打擊?
學生不差卻拿到C?
總結一句,會考採用七級分制,增加了精英學生的壓力,補習班的數目增加顯示了這一點。更令很多人傷心的是,眾多的學生並沒有差到非常嚴重的地步,但是因為會考採用了七級分制,他們拿到了C。
很多老師對此事感到無奈,因為有些學生在學習上是比較緩慢的,不可能對他們有太大的期望,只能使他們有最基本的能力。偏鄉的這一類問題最為嚴重,有些學校連班上第一名的學生在很多科目中都會拿C。
教育部不妨好好地研究七級分的缺失,我們總不希望補習班越來越多,很多孩子在學習之路上感到嚴重的挫敗。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清華大學榮譽教授;原文刊載於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