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前,半導體業界的巨人英特爾,控告威盛侵犯其最高階處理器Pentium 4與晶片組的專利權,威盛雖然營收規模不到英特爾的5%,卻毫不遲疑地反告回去,雙方陸續在全球五個國家(美國、英國、大陸等)展開對決。
歷經多時的互相控告,終於在4月份達成和解,兩家公司簽訂十年期交互授權合約,從此威盛可以使用英特爾的技術來設計晶片組,之前的訴訟也一筆勾消,等於是給了威盛一張通行證,讓一線主機板大廠可以購買威盛產品,不像過去一年多來懾於英特爾的財大勢大,連用都不敢用。
威盛取得授權當天,對手矽統董事長宣明智也表示,矽統很快就會拿到英特爾P4的授權,果然不到幾天,矽統就拿到了。為什麼英特爾幾乎同時授權給兩家台灣業者?除了巨額權利金,還有其他考量嗎?
「英特爾最會用焦土策略,他們習慣主導整個市場,只要影響到霸主地位,英特爾都會毫不留情地攻擊,反正英特爾富可敵國嘛!他們有能力用訴訟手段跟對方耗下去,看看對手能撐多久,」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所長劉尚志分析。
英特爾亞太行銷及技術總監黃逸松對此不予置評,只用制式的標準答案說,「我們很在乎我們的技術得到公平對待。」
官司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科技公司互打官司時有所聞,最近的案例便是美商橡華科技(Oak Technology)控告聯發科侵權、聯發科告威盛侵犯到它的智慧財產權。這種手段國內外業者屢試不爽,一來可以限制對手產品進入全球最大的美國市場,二來官司通常耗時費日,只要這招奏效,對手出貨受到影響,等新產品出來,原本的產品根本不好賣。換句話說,官司只是阻止對手的手段而已,劉尚志指出,美國科技業訴訟案高達95%的比例最後都是以和解收場。
打官司還有另一個效果,公司被告之後,股價跟著重挫,影響公司在股市籌措資金的能力和客戶下單的意願,營運前景自然也蒙上一層陰影。以茂矽為例,股價最近高檔在新台幣6.65元(1月底),目前剩3元左右,摔掉了三分之一以上。「當你扯上官司,市場投資人或顧客對你還有信心嗎?答案是否定的,」在科技法律領域有十年以上經歷的劉尚志分析。他進一步指出,業者競相控告對手侵犯專利權,已經不只是專利權的問題,而是用整個企業戰的策略在打仗。
打開任何一台電腦,裡面一定有主機板,上面放的就是中央處理器(CPU)和晶片組,英特爾在這兩項產品都是最大的製造商,威盛和矽統則是英特爾在晶片組市場前兩大競爭者(另一個較小業者是揚智)。過去兩、三年來,個人電腦產業陷入不景氣,加上官司影響,使得威盛的全球市占率由2001年四成左右,剩不到兩成;反觀矽統,本來大幅落後威盛,可是去年底已經超前(表一)。
相繼授權不讓競爭者獨大
英特爾為什麼拖了一年多之後,選在這個時間點與威盛和解?其實時機上有點敏感,正好在聯電積極介入晶片組市場沒多久以後。聯電今年初取得矽統主導權,由副董事長宣明智出任矽統董事長,聯電另外也和揚智的子公司宇力結盟,計畫藉著提供優惠價格給矽統和揚智,幫他們降低生產成本,分析師估計如此一來,矽統和揚智合併的市占率可能從25%拉高到三、四成,影響英特爾將來制訂產業規格的能力。
矽統、揚智有聯電撐腰,更有籌碼與英特爾在市場上對抗,當然不是英特爾樂意見到的,況且以英特爾一貫做法,不會讓某家業者獨大,因此相繼授權給威盛與矽統,讓他們相互制衡便成了最佳戰術。曾經獲得外國投資人評選為台灣最佳分析師的英商華寶證券產業分析師蘇艷雪表示,「對英特爾而言,威盛已經不是那麼大的威脅,矽統才是;威盛對矽統的影響反而比較大。」
過去一年多來,主機板一線大廠如華碩、技嘉、微星都不買威盛的晶片組,為的是避免池魚之殃,被英特爾也告上一筆。英特爾中央處理器的市占率高達八成,連國外大廠IBM(國際商業機器)、戴爾電腦(Dell)、惠普(HP)、恩益禧(NEC)都要買英特爾的帳,如果哪家台灣主機板廠商不配合,英特爾可以不賣中央處理器,主機板公司的產品就做不成。英特爾4月中旬在台北開新產品發表會,黃逸松旁邊坐滿了三家一線廠商的執行副總裁等高階主管,英特爾在業界的霸主地位由此可見端倪。
這次英特爾與威盛互告,已經是雙方第二次交手,早在2000年時,威盛便以上個世代PC133的平台得到勝訴,由於產品售價較低、英特爾又沒有相同平台產品供應主機板業者,使得威盛市占率快速上升,英特爾的氣焰收斂不少。
不過,三年後英特爾可是有備而來,速度最快的Pentium 4前端匯流排800 MHz(front side bus 800 MHz)產品已經出貨,下游主機板業者也很配合,過去一年多不敢購買威盛的Pentium 4晶片組。
高權利金侵蝕獲利
「以前我們最大的顧慮是英特爾對一線主機板大廠的關照,但是現在這個問題已經不存在了,」威盛亞太區行銷總監鄭永健指出。威盛正積極拜訪一線與二線廠商,希望這些客戶能採購威盛產品,預計最快第二季可以出貨。
與英特爾訴訟期間,威盛把產品價格壓到幾乎是市場最低,仍然賣不好,獲利不斷下滑;而矽統為了搶市占率,也大砍價格、犧牲利潤,而造成連續虧損(頁101表二),難怪宣明智一上台,就宣布矽統將以獲利為主要目標,而非擴大市占率。如今兩家公司都拿到英特爾授權,業界人士估計付給英特爾的權利金每顆高達3~5美元,占售價比例超過一成,兩家公司的利潤必定遭到侵蝕。
另外,主機板廠商需要一段時間才會恢復與威盛的關係,使得威盛預計第四季市占率回到四成的目標可能不易達成。華碩業務副總經理曾鏘聲說,「威盛的晶片組,華碩短期內看不到。」二線廠商陞技電腦總經理林文忠也說,「英特爾高階產品的穩定度與效能還是比威盛好,我們要再觀察市場情況,最快第三季才會出威盛的貨。」
不到兩年時間,威盛市占率幾乎減半,新產品銷得不好,任由矽統坐大,又花了新台幣7億元的官司費用,才爭取到與英特爾未來十年的交互授權。部分業界人士認為,威盛其實是贏家,但也有人認為,代價太高不值得。究竟當初威盛決定跟英特爾抗爭的決定是對是錯?蘇艷雪認為,「威盛是家值得尊敬的公司,然而官司打了一年多,沒辦法做大客戶的單子,影響到生意,產品也不能調整到最符合市場需求,損失不小。」
分析師表示,市場永遠站在技術領先者的一邊,英特爾因技術先進、富可敵國,台灣廠商要對打真的不容易,這個趨勢將來也不太可能會改變,因為研發技術需要投入大額資金,初期不能回收,台灣業者多年以來不願意冒險和世界大廠競爭,落得只能低價搶單的宿命。
不過,仍有人持樂觀看法,劉尚志指出,「台灣還有很多籌碼,好的製造能力和迅速應變的彈性都屬一流,且拿到專利權的數目不斷上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