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這次為何來台灣?是否鎖定特定的標的物?
A:來到台灣之前,我已事先針對台灣的上市、上櫃房地產公司做過研究,並鎖定了幾個目標。
十天的行程裡,我看了許多台北、台中的房地產個案,接觸四、五十家台灣的房地產業者,範圍囊括豪宅、辦公室、住宅、購物中心及度假休閒俱樂部、度假飯店等;像冠德建設、遠東建設的建物、大陸工程的青山鎮、台北信義計畫區裡的信義之星、101購物中心、日月潭的涵碧樓、統一集團的城市俱樂部等,收穫很大。
Q:有沒有具體的投資計畫?
A:五年前我就看好台灣市場,我相信大陸的發展,不可能沒有台灣經驗在裡面,所以一直在「做功課」,希望未來能參與個案投資。
依照兩岸現況和台灣經濟轉型的發展,如果站在利基上考慮,我對度假型的產品比較感興趣。
台灣本地原本就有對旅遊的需求,未來一旦開放大陸人士來台觀光,度假物業的需求一定會更高。
我們希望台灣的經濟能有更好的發展,創造新的需求。對我們大陸房地產業者而言,只待政策開放、時機成熟、一定會進入台灣市場。
創下很多第一紀錄
Q:大陸在1990年代有許多民間企業藉由房地產起家,但是生存下來的很少,萬通集團為何能生存下來?
A:萬通集團活了十二年,而且活得很好,現在回頭來看,萬通的競爭優勢就是透過學習,不斷創新。
(王功權:學習是萬通集團進步向前的力量。)
因為學習,我們創下很多第一的紀錄;萬通集團是大陸上推動e化最早的房地產公司(中國房聯網)。北京第一個做辦公大樓銷售的也是我們;萬通發展大廈以整座大樓銷售給中國國際航空公司,創下北京樓市單筆大額交易紀錄;我們在北京的第一個住宅作品——萬泉新新家園,也創下暢銷的紀錄,並因而邁向精品住宅的新里程碑。
集團在發展中,同時向西方房地產業者學習、也向台灣房地產業者學習,因而懂得運用創新、差異化、集中等策略,培養競爭優勢。
Q:十二年的創業之路,有何體悟?
A:雖然台灣人常說,「愛拚才會贏」,但在我看來,「拚」不過只是草莽,一個企業要永續經營,應該要贏得格局,所以「學好才會贏」。
所謂學好,就是要不間斷地學習,同時要有非常良好的價值觀、正確的目標和責任感。
十二年來,萬通集團並不是沒有犯過錯,也因而體會出「成功不是靠撞上機會,而是要能駕馭未來」的道理。
駕馭未來要靠企業願景,才能激發大家的熱情。我思考過去十多年前的經濟發展過程,整個社會、歷史背景、經濟環境都相同,但不同的企業,卻發展成不同的規模,裡面的關鍵不是「用錢賺錢」,而是靠內心的價值觀,也就是靠理想才能賺錢。
有些地產業者把家族利益放在第一位,有些人逃漏稅,這些不正當的做法,怎麼拚都不可能會贏。
所以我一直很用心建立正確的企業文化。過去,萬通集團訂定每年一天的「反省日」;去年開始,我從台灣同業身上再學到設立「感恩日」。
股東、政府、員工和客戶是我們反省和感恩的四個對象。對萬通集團而言,企業責任要能做到對股東給予報酬、對政府依法交稅、提供客戶最好的產品和服務,以及提供員工更好的福利,這樣才算盡到企業責任。
Q:對有意進軍大陸房地產市場的台灣投資人有何建議?
A:大陸市場很大,台灣投資者可以運用台灣經驗,一步步適應。
我用平均每人GDP(國內生產毛額)來劃分大陸房地產市場,由1000~5000美元可以區分成四個等級;像是北京、上海和深圳這些是達到5000美元以上的城市,蘇州、杭州則是3000~4000美元的城市……,台灣投資人可以依平均每人GDP來分析,選擇同等級的環境從事投資。
先選擇區位,第二步就是挑選當地品質佳的企業做為合作伙伴,找到好公司,才是制勝關鍵。舉例來說,大陸現在有兩萬多家房地產公司,至少要挑選前面一百名以內的廠商。
最重要的是,不要把關係、人脈視為投資導向,絕大多數失敗案例,都是依靠人脈,而非專業,沒有做好市場分析就盲目投資,怎麼可能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