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調降全球經濟預測
國際貨幣基金會(IMF)於4月9日調降全球經濟成長預測,顯示下檔風險仍高。
IMF雖對美國財政赤字表示擔憂,並將其成長率下修0.4個百分點,但相信美國仍是帶領全球走出不景氣的火車頭。歐洲的前景最為悲觀,新的預測值較去年9月減了一半以上。經濟學家指出,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連續三年成長率都低於1%,物價下跌的風險比各工業國更令人擔憂。
至於日本,IMF認為通貨緊縮情況不見好轉,物價將持續疲弱到明年底。
破產颶風襲捲歐陸
2002年歐陸刮起一陣破產風,從芬蘭的伐木場、德國的文具商到法國的冰砂廠無一倖免。據估計,歐陸去年約有十五萬家公司聲請破產,為同期美國企業的四倍。經濟不振固然造成企業財源不繼,但過時的破產法也是元凶。
在美國,公司可聲請破產保護,在法律提供的「保護傘」內整頓業務。但是在歐洲,許多公司往往因短期資金調度不及,又遭銀行拒絕延展貸款,而被迫以清算收場;歐盟執委會資料顯示,高達四分之一的破產案,肇因於逾期帳款造成的資金缺口。
部分國家已著手破產法的改革,但觀察家表示,企業本身也需改變「破產即毀滅」的心態,才能善用新法律帶來的重生機會。
美國「垃圾」輸往中國變「黃金」
飛機、半導體向來為美國對中國大陸的輸出大項,但猜猜看榜上的第三名?答案會讓人大吃一驚:垃圾。
美國的廢紙、報銷車輛與塑膠廢料正源源輸入中國,經過再製加工,以玩具、汽車零件、萊卡襯衫的姿態重生。五年內,美對中廢棄物出口飆升六倍,去年達到12億美元。其中廢鐵出口高達兩百三十萬立方公噸,相當於一百萬台休旅車的重量;四十五萬噸的廢塑料,可生產一百四十五億個汽水瓶。
世界最大經濟體——美國產生的巨量廢料,轉化為最受矚目經濟體——中國的成長動力,其間的互動,正是全球物資流通效率化的最好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