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18)日舉行的四大公投案全部「不過關」!開票過程中,「不同意票」一路高過「同意票」。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在晚間七點現身,宣布「公投已死」,形同承認「四個不同意」的公投結果。這也代表藍營全軍覆沒,連標幟為食安議題的「萊豬案」都慘輸。
晚間七點,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召開記者會時,痛陳「公投已死」,在公投票只開大約八成的情況下,坦承四案皆未通過。
朱立倫表示,這一次公投結果,相當遺憾,對台灣民主很大的傷害,公投已死,今後很難再有公投案,在這樣制度下通過,對於台灣新民主獨裁政府是一個勝利,但對於追求深化民主的人而言,是一大傷害。
他說,這次是第一次公投跟大選分開,就是把公投關回鳥籠內,印證公投綁大選的重要性。
晚間七點半,總統蔡英文也針對本次公投發表談話,她定調公投沒有誰輸誰贏,只有國家未來要怎麼走。她說,這次公投再一次見證,民主機制不同意見可以互相溝通說服,人民意志可以有價值選擇。
不過,儘管綠營大獲全勝,但蔡英文在此次公投案以總統身分,全力動員國家機器與黨政系統催出「四個不同意」,作法已招來「行政不中立」的強烈質疑。(延伸閱讀:四大公投都沒過!綠營小英完勝,藍營為何連「萊豬」都輸?)
1218公投還留下三大問題
其實,台灣的公投是「直接民權」的展現,是中華民國國父孫文寫入憲法中一項還權於民的利器。但,如今在公投法下修成案門檻後,台灣才迎來第二場公投案,四大公投結果雖已底定,但還有至少三大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沒有「不表態的自由」:侯友宜被迫寫千字文
首先,公投被當成政治動員的工具,政治人物沒有了「不表態的自由」。
今(18)晚開票之後,儘管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等藍綠大咖都呼籲別找戰犯,但之前堅持不對公投表態的新北市長侯友宜臉書卻被灌爆,許多藍營粉絲指侯友宜是讓國民黨慘敗的頭號戰犯。稍晚,侯友宜也發出新聞稿,表示「我願意承擔!」
回溯到12月13日,當時侯友宜迫於黨內表態壓力,於臉書撰寫了「千字文」。
文中仍沒有對四個公投題目表態,引發藍、綠各自群眾的不滿。在17日上午,更有新北市民署名,並運用綠色和平組織的資金,在報上引用侯友宜的句子替他宣傳公投的立場,引發侯友宜震怒。
這股一直逼迫人們表態背後,代表更深一層的焦慮,也就是,藍營的基層跟部分政治人物無不迫切希望藍營的各地首長能站出來,替黨中央所設定的議題站台。這麼需要首長表態、站台,背後的祕密恐怕是藍營自己也清楚這一仗未必打得贏。
但,最終17日藍營在自由廣場門前的「民主守夜」活動,藍營三位縣市首長都缺席(新北市長侯友宜、台中市長盧秀燕跟宜蘭縣長林姿妙)。
逼迫政治人物表態真的健康嗎?
時代力量立委王婉諭說,其實從2018年公投就看出來,檯面上政治人物常會說出跟黨不同的意見,「現在侯友宜市長就沒有完全100%貼近黨意,這是真正民主的展現,」她認為,隨著一次又一次的公民投票,的確愈來愈有這個可能產生。
回歸公投本質,這理應是公民針對政府的議題的投票行為,也是「不具名」投票,就是為了保障每個人在政治上的自由意志。現今政治人物逼同黨表態、不如黨意就是違背民意的說法,實在是民主的不良榜樣。
二、政黨過度動員:應留給公民社會討論空間
綜觀這次四大公投,不論民眾原先政治立場支持藍、綠抑或其他政黨,都可以同意這次四大公投在最後一個多月,已經變成回歸藍綠對決、比拚基本盤的局面。
但公投本身是為了政黨對決才產生的嗎?
時代力量立委邱顯智指出,為什麼會有公民投票?就是因為公民想要彌補代議制度,有些不足之處,「透過公民投票形成的公民意志,直接針對特定事務表達。」
因此,他認為這時候政黨或是代議士再出來告訴選民要去做什麼,這是錯誤,公民投票就是要補正代議制度不足,「結果變成代議制度跟政黨告訴大家怎麼投票,這是錯誤。」
邱顯智認為,政黨跟政治人物應該在公投過程中自我克制,把場域留給公民跟公民團體對話,否則就是不尊重直接民權。
但邱顯智也相當清楚在現階段台灣的政治情況難以達成。他期許台灣社會未來能逐漸發展出互相對話、理性思考的空間,「不應該把公投當做政黨對決的工具。」也期許未來,歷經過一次又一次公投之後,台灣的公民社會可以發展出抵抗政黨動員的自主性。
三、專業議題適合公投?缺少可判斷事實、檢驗決策的資訊
這次公投的過程中,還有一個現象也是讓許多民眾困擾的,也就是「事實資訊的不足」,無法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完全讓民眾判斷到底對該公投案,是該投下贊成還是反對。
而最該提供資訊、說明清楚公投案的政府方,卻不是站在中立的位置,全部自動站到「反方」,而目前舉行的多數都是針對公投的「辯論會」;反之,理應提供足夠、充足事實資訊的「說明會」卻沒有幾場。
國民黨秘書長黃健庭就指出,公投的成案,本身即代表人民對執政黨政策的不認同。他認為,政府應該盡責對人民有說明清楚利弊的任務,「假如執政者沒有謙卑傲慢,還要用強勢的態度去強壓過關,那就會製造更多對立。」
王婉諭則認為,在這次公投案當中,的確看見針對公投案的判斷事實資訊不夠足夠,「政務官應該說明清楚事實,而不是站在政黨立場告訴大家怎麼投票。」
曾任《端傳媒》評論總監、新北市府參議曾柏文對這四項公投案也是如此感受。
他在17日上午臉書撰文中就指出,對這四項公投案,每項都能找到支持的理由,卻相對的也都找得到反對理由,「我無法對任何一個題目,有100%的『理所當然』,遑論從政治立場去喊『四個同意』或『四個不同意』。」
他也認為,縱使窮盡輿論場上能搜集到的各方說稿,仍有些核心的專業與技術疑慮,沒有管道能釐清,而這也凸顯了「民主決定」與「專業判斷」之間,仍必須有一條關鍵的分際線!
而他也進一步說明,民主社會需要專業,民主不能取代科學;反之,專業也無法取代民主,民選政府更不能把政治責任外包給專家委員會去扛。
曾柏文指出,目前整個台灣社會,仍欠缺對這個分際的共識。民主決策的程序,也沒有針對這個「民主/科學專業」介面做更細緻的討論設計。
公投可讓台灣民主更成熟?
不論這次公投結果是否滿足你的期待,但總體而言,公投舉行跟投票的過程,都是給台灣民眾面對政府的政策思辨與判斷的練習題。
綜觀這幾年直接民權的展現,不論是罷免或公投都是近年來才下修門檻到可成案,台灣公民社會與政黨都還在熟悉此一選舉制度,要評論這些直接民權制度的好或壞也許言之過早。
只期盼,正如外界所期許的,台灣整體公民社會能透過各式各樣不同的公民參與、討論與實踐,可以朝向更好的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