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個頭很小,才一百五十公分左右;當年和一百九十公分高的老師拉赫曼尼諾夫站在一起時,是什麼景象?但是當她張開手指,卻可以輕鬆彈奏十一度音,琴音飛快、有力。史蘭蒨斯卡(Ruth Slenczynska),一個「上個世紀」的鋼琴家,將在這次音樂會詮釋她最拿手的蕭邦、普羅高菲夫,以及老師拉赫曼尼諾夫的作品。
被《紐約時報》評為「莫札特之後最傑出的音樂神童」,史蘭蒨斯卡四歲上台演出第一場鋼琴獨奏會,六歲到歐洲,受教於當時所有的歐洲名師,九歲進入名作曲家及鋼琴家拉赫曼尼諾夫門下,是這位俄裔大師旅居美國後唯一的女弟子,也是他唯一當今還在世的學生。迄今,史蘭蒨斯卡已舉行過三千場以上的音樂會,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慶祝演出六十周年的女鋼琴家。過去一年,她應東吳大學音樂系邀請擔任客座教授,巡迴台灣舉辦音樂會,並教導學生。這麼一位跨世紀的大師在台灣,自然吸引許多已為人師表的音樂家爭相上她的課。
指法要用一輩子時間練習
史蘭蒨斯卡彈奏鋼琴的技巧,來自於她對「基本功」的注重,也就是手指的技巧,例如指頭的獨立性、手指如何轉、如何擴張等。一次大師班課堂上,有兩位同學彈蕭邦的作品,她卻叫學生回去從音階開始練習。蕭邦和拉赫曼尼諾夫屬於浪漫派後期以後的作品,彈奏起來雖然自由、即興,但卻是在一個既定的規範之下,所以基本的音階若未練好,彈奏者可能無法精準抓住感覺。這兩位作曲家創作過許多大曲子,作品都極富感情,甚至煽情。但他們也都寫下多首主修鋼琴學生必學的練習曲,每一首練習曲都包含很重要的手指技巧,足見「基本功」對鋼琴演奏者的重要性。
不管是鋼琴、弦樂或是管樂,都有所謂的「基本功」,演奏的本質也從此而來。但有些演奏者到某一年齡時常會忽略,久不練習的結果,通常技巧會萎縮、忘記。
我們看到台灣和韓國學生經常在國際賽中獲獎,老師和學生也都習慣練習大曲子。「硬練」某首曲子而忽略基本功的結果,往往使得學生要再彈奏另一首大曲子時,得花很長的時間從頭練習。
我們從史蘭蒨斯卡的演出中,可看到她高超技巧的背後,全是扎實的基本功所致。有一次她和樂團合作協奏曲,排練時都以非常穩、正常的速度進行,好讓樂團熟悉她的速度。但是正式演出時,她的臨場詮釋就表現得極度自由,彈性速度用得非常誇張,樂團必須跟上,若非有很好的技巧,不可能表現得如此遊刃有餘。
聽史蘭蒨斯卡的演奏感覺非常完美,她可以把細的地方處理地很細緻。你不只可以聽到強弱的變化,而且可以聽到「最強」和「最弱」。也就是說她的音樂極有層次,可清楚掌握觸鍵的感覺,知道這個力道用下去,聲音會有多強或是多弱。這完全是苦練出來,別無他法。
史蘭蒨斯卡自己說過,「指法是一門藝術,要用一輩子時間練習。」這也解釋為什麼這位個頭小、手小的女鋼琴家,卻能彈出驚人的爆發力。她不斷鑽研,研究出很多指法,可以讓女士克服先天手小的問題;這套心得,她不但著書傳授,更來到台灣親自教導年輕學生。
「Why not」哲學促成台灣行
史蘭蒨斯卡來到台灣教學,決不是偶然。
2002年,她摯愛的先生過世,於是她把自己關在家裡,不想見任何人。為了照顧先生,她已經兩年沒有碰觸音樂。一天,她突然想到不能就此在小城裡當一個安靜的寡婦,自己有自己的日子要過,應該重拾鋼琴,於是她開始練習。慢慢地,手指的感覺告訴她願望快要變成可能。後來,她把充滿回憶的房子賣掉,回到紐約教書。一通電話,東吳大學音樂系的邀請,這位傳奇性音樂家就展開了台灣客座教授生涯。
提到當初這個決定時,這位充滿活力的「老太太」抬高音調說,當她接到電話,腦袋裡閃過的就是「為什麼不(Why not)?」她說,「這是一個挑戰,我不喜歡未來每件事都小心規劃好;這就像探險一般,每次走上舞台,就是一次探險。」這個「Why not」哲學,讓史蘭蒨斯卡和台灣,有了一整年的機緣。
從台灣的教學經驗中,史蘭蒨斯卡也對台灣父母和學音樂的孩子提出建議。首先,「要讓家中隨時充滿音樂」,她認為如果一直在有古典音樂的環境,小孩自然就會吸收進去,並且喜歡這些作品。有別於一般父母總是隨著孩子的年齡與程度尋求不同老師,史蘭蒨斯卡主張從一開始就應盡可能找到最好的老師指導。因為老師不應該只教彈鋼琴一件事,而是要教學生思考,體會音樂的價值和美麗,培養孩子對音樂的品味。
從史蘭蒨斯卡身上,不僅看到大師的風範和堅持,也看到她身為音樂教育者最務實的一面。(以上內容由愛樂電台節目主持人蔡昆霖口述,郭大微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