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談的題目是「從兩岸經濟看台灣的未來」,我在台灣的時間比較少,每次回來就聽到很多人談台灣的未來,而大多數人是擔憂多於樂觀。現在台灣的情況已經到了在校生都開始擔憂日後的出路。
事實上,今天在中國大陸發生的事可以說在人類的歷史上是空前的。從未看到十三億,如此眾多的人口,投入今日如此廉價的高科技市場;如今的高科技產品,像是手機、電腦都是非常方便,但是又非常的廉價。
今天很多人高談闊論「中國」,但是任何一個偉大的經濟學家站在中國的面前,其實都如同跳蚤站在大象跟前,是無法窺見全貌的。目前大陸正在發生的經濟影響力,其實也已超越自身的預期,不知道會發展到什麼地步。一旦十三億人口在這個時代向前衝去,其所產生的影響力,必然超過經濟學家的經驗。
當這龐然大物的經濟體出現的時候,被影響最大的有三類:其一是地理上距離愈近的,其二是文化上愈接近的,其三是功能上愈接近的,這三類受到的影響愈大。
因此我們能夠想像,今日台灣受到多麼大的影響!台灣在地理上、文化上和功能上都極為接近中國大陸,因此遭受到的影響必然很大。
今天在台灣要做任何事都要想到在中國大陸有五萬五千家台商(先姑且不論中國大陸本地的廠商),隨時能夠同你做一樣的事情。到底台灣要如何定位未來?
我常說要瞭解台灣的未來一定要研究中國,尤其要研究中國經濟的發展。這個經濟體的發展幅射力量太大了!今天我們不能矇著頭在台北開一家工廠,不管在高雄、桃園有沒有人開同樣的工廠。過去開家工廠,不會想到在其他地方有沒有別人會影響你;但是今天在台灣做任何事都必須要基準(benchmark)在大陸有沒有人做同樣的生意。
大陸的經濟、台灣的經濟和台商在大陸所造成的「新經濟」,研究三者之間的發展,較易找到台灣未來要走的路。
中國開始玩世界的遊戲
首先我們要瞭解,中國大陸經濟的發展在1978年以前基本上是沒有什麼可談的,因為國家是在計畫經濟的體系下,所有的東西都要靠糧票、肉票,1989年我頭一次到大陸的時候,他們都還在使用。重要的是在1978年底,鄧小平先生掌權以後所推動的「改革開放政策」。
1980年初「改革開放政策」正式開始,部分的「特區」開放,開始引進外資,促使經濟發展。很多外國的經濟學者都不能理解,何以中國的經濟能發展得如此巨大!
這個爆發力真正顯示威力是在1990年初,全面開放,正確的說法是1992年鄧小平先生「南巡」後正式的將全國開放。大陸的發達不過是這十年間的事。
外資大量進入,加上國內新企業崛起,我們今天看到的聯想、海爾等,也都是最近十年崛起的企業。目前在某些項目上,如手機、電話、冷氣、電視機等,在大陸的市場規模都已經是世界第一了。
中國大陸成功地從計畫經濟轉型成政府主控的市場經濟。中共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經濟專家,也是前中共總理朱鎔基先生的首席幕僚吳敬璉教授所提倡的「計畫經濟中有市場,市場經濟中有計畫」的這個概念,於朱鎔基先生執政時已經被落實。
2001年中共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準備跟全球市場緊密結合。前陣子我到日本演講,日本人問我,到大陸投資的訣竅為何?日本人在中國大陸投資成功率只有千分之五,如果只以一句話來說這訣竅,那就是「忘掉過去所有的經驗」。因為進入世貿組織後的中國已經開始玩「世界的遊戲」。
根據過去一年的觀察,中國大陸是世貿組織內的模範生,完全遵守規則,也不藉外力改變現有的體制。
中共也知道領導大到某一階段時就會達到極限,必須轉換成另一種遊戲規則,那種遊戲規則就是「世界的遊戲規則」,準備與全球市場經濟接軌的體制。
所以自現在起的中共將會與我們印象中的大相逕庭:進行大西部開發,創造均富完整的世界級大市場。
過去三年我在西部花了很多時間,也寫了很多書,我的主張是「西部開發十年有成」。這個見解與當時中共中央「四十年開發西部」有極大的出入。然而中共最近也提出「十年內開發西部要有一定成效」的看法。
我的看法是中國西部本身潛力的開發並不需要五十年,十年就夠。為什麼要開發西部呢?在中國沿海有五億人口,在中西部有八億人口,如果繼續現在的開發模式不開發中西部的話,再過幾年中國就會變成一個跛腳的經濟巨人。到那時東部沿海地區愈發展,問題也就會愈多。
走出台灣,善用世界資源
接著,我們來看台灣經濟的發展。
1960年之後,前經濟部長趙耀東那時是企業界的精英,所完成的經濟奇蹟,也是在這二十八年間成為發展中國家迅速成功的楷模,其最重要的武器就是中小企業的崛起。
台灣的中小企業有三寶:廉價的勞力、勤奮加上靈活性,構成台灣中小企業的崛起。
第二個階段是1987年~2000年,當時不得不轉型成高科技產業。因為我們的成本提高了,台灣從1960年~1987年從每人平均工資2美元提高到800多美元,在二十八年內漲了四百倍,所以非轉型不可。
因此是靠個人電腦(PC)和積體電路(IC)兩大主力高科技及其相關產業的興起,逐漸形成二十多家大、中型企業集團及供應商為主,為台灣繼續創造外匯新高。
幾年前,台灣前二十五大企業所創造的利潤總和已經超過我們的順差,也就是今天的財富大部分是由中大型產業所創造出來的。而中小企業原本的「法寶」已經失去,所以已經淡出台灣。
中小企業在某些意義上是被高科技產業消滅的。因為高科技產業把薪資都拉得很高,包括會計,年終獎金都有二十個月薪水。這樣的情況下中小企業就不能夠生存,只能「走出台灣」。
我們一直不願意用「出走」,沒有人願意用「出走」,因為這也是一個契機。
當你發展到某個階段時,就要擴張經營的版圖。
將台灣經濟發展成兩岸經濟
「走出台灣」的第一票人馬就是產業移植者。中小產業者以及傳統產業者,靠廉價勞力及勤奮為主、低成本的生產方式,大都遷移到中國大陸或者是東南亞。
另外還有一種族群在當時也走出台灣,就是個人電腦及積體電路業者。因為他們已經不是靠廉價勞力去支撐產業,靠的是全球行銷、全球運作、全球服務、全球整合。
我記得宏?集團董事長施振榮說過,「過去我們要把東西賣給別人,卻不去用別人的資源,這是說不過去的,要用全世界最有競爭力的資源。」因此個人電腦及積體電路就跨出去了。
這兩股力量都到東南亞及中國大陸。但是1997年東南亞金融風暴之後,匯率變動使得損失高達一半。
「兩岸經濟」是一個專有名詞,就是台商擴大版圖到大陸所造成的。「台灣經濟」已經漸漸失去本來的意義,台灣經濟、中國經濟都已成為「兩岸經濟」的一部分。
現在大家都說要「拚經濟」,我常說根本不必拚經濟,因為經濟一直在成長,如果將台商在大陸的經濟加進來,畫成曲線圖,我相信這一定會是全世界成長率最高的經濟體。
將「台灣經濟」發展成「兩岸經濟」,對而言台灣有什麼好處?
第一是延續台灣經濟的命脈。因為有兩岸經濟,我們就能把電扇、雨衣、羽球拍都遷移到東莞去做,因此延續台灣經濟的命脈、緩和兩岸緊張的局勢。
接著是解決兩岸大量的失業問題。大陸是全世界最大的「失業出口國」,不斷的釋出人力,在當地多設一間廠房,在別處就又減少許多工作機會。反之,中國大陸亦為全世界失業人口最多的地區。
大陸也知道「兩岸經濟」。台商所在的都市都是發展最快的城市,是對大陸有很大的幫助,因為第一可以補強大陸市場的靈活性。剛剛提到「計畫中有市場,市場中有計畫」,剛好由台商填補了漏洞。比方說:大陸人不能開KTV、婚紗攝影,台灣人開了。
第二是引進經驗、技術和商業知識。眾所周知,大陸人的求知欲是非常高的,尤其台商的經驗,對他們來說是最寶貴的。台商就像一個「茶包」,一泡下去,很快的就「近朱者赤」。
因為同文同種,容易刺激大陸中小企業的競爭意識,加速大陸人才培養。
我們看今天大陸最發達的城市,像上海、深圳、東莞、蘇州,都是因為台商在發展兩岸經濟,兩岸接觸最頻繁的地方亦即為最繁榮的所在。這就是兩岸經濟的力量。
我說過,這裡有一個「消失中的海峽」,最近在香港也有人引用了這個說法。到2000年底,台商投資大陸有五萬五千家、進出大陸超過四百萬人次、長住大陸超過六十萬人。
由此可知,「兩岸經濟」是台商以兩岸平台所創造的比「台灣經濟」更大型的經濟。所以兩岸間的「經濟海峽」已經逐漸消失。雖然在現實地理上海峽依然存在,但是經貿卻一點不受影響。
兩岸最強一代大會師
我們可以看出,在台灣1940年~1960年出生的,已經成為「最強的一代」。並非說1940年前出生的人不夠強,只是他們沒有機會。因為「強」要有兩個條件。台灣的企業家為什麼已經如此有錢,但是還工作到半夜?我認為理由只有一個,就是脫離貧窮的強烈企圖心。
郭台銘就常跟我說,「我每日醒來就在想一件事,就是這個月如何發薪水?」因為中國國民黨的領導,台灣的經濟騰飛,大環境就是:努力就會有回報。
但是在1940年以前出生的人,再怎麼努力,可能也只能餬口。但是之後的世代趕上台灣經濟起飛,一方面貧窮的壓力在後面追趕,一方面有努力就能成功的先例拉拔你向前,因而產生在台灣最強的一代。這一代人執行趙耀東的政策,主導了台灣經濟的發展。
1965年後出生的X世代,生活條件已經很好,所受到的壓力也比較小。
1968年以後,大陸也出現了最強的一代,造就最強的一代是因為大陸的改革開放。這個道理基本上和我們一樣,以後很難再產生。
要強就是要「前有拉力,後有推力」。1990年大陸改革開放時,1940年出生的台灣人五十歲,1965年出生的X世代二十五歲,這些人成為投資中國大陸的台商主力。他們雇用大陸最強的一代,也就是當時二十二歲以下的大陸年輕人,共同創造出「中國史上最強的經濟」。
像鴻海、宏?、廣達這樣的台商公司到大陸去,利用那邊的年輕人從事個人電腦產業,目前台商主控的個人電腦產業市場已超過90%。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數字。
台商現也已掌控了筆記型電腦60%的市場,不久後還可達到80%。
另外一個例子是台商產品「康師傅」。「康師傅」的產品中有一項是冰紅茶,在大陸的銷售量居然超過可口可樂,導致可口可樂也要生產冰紅茶。這還是第一次有單一飲料能夠在銷售量上超過可口可樂,而且居然發生在中國大陸這塊全球最大的市場。顯示「史上最強的華人經濟」已然發酵。
台灣必須主導IT產業
最後,我們再來看台灣的未來。台灣的定位到底為何?很多人以悲觀的心態來看待我們自己,這是不正確的。要正確的瞭解背景為何,才能理解自己將來要做什麼事。
台灣的第一個未來,就是主導資訊科技(IT)產業,也就是世界上的第一產業;預計在2010年市場規模有2兆美元,占全球GDP(國內生產毛額)的5%,若是再加上通訊、電信產業,規模將達10%,也就是4兆美元。
我比較熟悉台灣的電子工業,台商和大陸本地商人不同,台商是從無到有,胼手胝足,非常腳踏實地。最初台商是在外商公司上班,然後拿一些東西外包,慢慢的提高加工層次,就是出現買料加工的概念。之後就是連料帶工,也就是所謂的設計代工(ODM),其後是再自己請工程師設計。台商的電子工業最早就是這樣發展起來的。
接下來台商又申請了很多專利,達到原廠委託創新設計製造(OIM)的新階段。這麼一大塊產業,現在只剩下品牌的部分。
宏?也做得不錯,現在也是世界十大個人電腦品牌之一,如果台商繼續向這塊產業發展,將主導2兆美元的市場。
荷蘭有飛利浦,芬蘭有諾基亞,但是我們沒有。其實台商的經營將會是極大的規模,因為它是從各個角度一直包上來,檯面上的這些公司在將來的規模都有可能超過飛利浦、諾基亞。
第二個未來就是開發市場。而大中華市場也就是全世界最大的資訊科技市場。除了資訊科技市場外,大陸三大食品公司——康師傅、統一、旺旺,都是台灣去的廠商。在大陸開創品牌現在是最佳時機。
第三、要迅速建設台灣為寬頻網路島。我這次回台灣,聽說到處都在爭取蓋展覽會場,我真的感到難以理解。
寬頻網路讓客戶一開電腦就能夠進入公司的倉庫、展示間;可以打開機器的盒子,看看它的積體電路,寬頻網路的技術都已然成熟,為什麼還要花錢去爭相蓋展示廳?這是與時代潮流背道而馳的。
第四是華人創意中心的開創。為什麼南韓那麼多女明星冒出來?這就是南韓的創意產業。我們也應該致力於此。
在上海,一般牛肉麵沒生意,加上「台灣」兩字生意立刻好得不得了。在大陸是有很多「哈台族」,由台灣偶像F4主演的「流星花園」,紅到當地政府要將之禁止播出的地步。我們過去沒有經營這方面的經驗。
如果是我來經營「流星花園」我一定將之經營在各行各業:做襯衫啦或者蓋一棟房子就叫「流星花園」。
自由讓年輕一代有創意
五、讓下一代成為最有創意的一代。中共官方資料顯示,1985年~2000年大陸地區取得美國兩百個智慧財產權;台灣則取得一萬五千個。
這是吾人當自豪的。以我們這樣一個開放的社會,這樣的一個政治體系,對創意是有助益的。我們有言論自由,對於思維空間的擴大是有利的。也是我們勝出大陸之處。
我一再建議,除資策會外,應該要成立智權會,任何創意都能夠申請智慧財產權。
美國所有的東西都交給別人做,但是錢卻都是美國在賺。我們也希望下一代成為最有創意的一代。當今的年輕人已經不可能成為最強的一代,因為沒有那個環境,但卻能夠成為「最有創意的一代」,因為在中國歷史上,從未出現像今日的台灣那麼開放的環境。
因此,我們希望看到下一代是「最有創意的一代」,加上台灣最強的一代,和大陸最強的一代,再構成一個更不可思議、更大的兩岸經濟圈。
六、台灣其實也可以成為華人的貿易中心。過去要解決經濟問題就是去招商,這就是用以往的思維來解決問題。外匯存底1600億美元的情況去招商,是會令對方啼笑皆非。
大陸才需招商,台灣應該是去「經商」。既然兩岸經濟是最強的經濟,最佳的中國概念股在台灣,那麼為何不把台灣的股票市場做大?讓台灣成集資中心。
大陸金融再改革,也不可能如台灣般自由。因為大陸太大,需考量很多秩序的問題。
第七是新服務業的概念。以前在長春路有一家賣冰的店,叫「快可立」。在台灣不特別出名,但是到大陸設店,採加盟制,就替加盟者補些粉圓之類的,三年內開了一千家連鎖店。NB自然美的創辦人蔡燕萍,也開了三千家連鎖店。需知,再窮的地方人還是愛美的。而一個賣冰的也能夠做好幾億的大生意。
我們應發展「永不休止的城市」。將城市改為「三班制」,可以解決失業問題,也足以成為全世界觀光的焦點。有了網路,並無工時的問題,「永不休止的城市」已是大勢所趨,台灣有機會領先全球,為什麼不去做?
第八是民主政治的創新典範。政治我雖然外行,但是從歷史的角度看,過去是家天下、1911年後成為黨天下、2000年台灣進入選票的天下,當然大陸仍然為黨天下。
在制度的轉型上我們是非常成功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走得太快。台灣也因為媒體密度過高,美國兩億多人口只有四家電視台二十四小時播放新聞,台灣有七家電視台二十四小時播放新聞。再加上報紙、兩千多家雜誌社、手機短訊,媒體已然無人可掌控。
最長遠的路線是政府與老百姓直接以網路對話。民主的定義就是「被決策影響的人可以參與決策」,台灣將在這方面成為創新典範。
第九是科技外交。雖然我們邦交國只有二十七國,且有些國家人口只一萬人。但是,外交的真諦是結交真正的朋友,何以為了外交與中共打得頭破血流,且也非對手。而金元外交已是世人所痛恨的,我們應該用科技外交代替。
科技可以無限複製,今天可以在大陸做雨傘,也能到瓜地馬拉做。可以用這些科技去改善他們的生活,這才是外交。
最後一點是,台灣要成為新華人文化的平台。即使在大陸,仍有人不諱言指出真正的中華文化在台灣。台灣今日的富裕、開放的政治、這麼多的創意,加上扮演在歷史上這樣重要的角色,台灣要成為新華人文化的平台。
文化產業是最大的產業。今天到麥當勞吃漢堡49元,到美而美吃漢堡15元。其中的差額34元正是付給麥當勞的「文化」。其實兩者的口感美味不分軒輊,但是文化是最有價值的!一只手錶造價12美元,但是卻賣12000美元,這也是付給了手錶背後的「文化」。所以,我希望台灣要成為新華人文化的平台。
現場提問
Q:你深耕大陸多年,也深受大陸高層的肯定,對兩岸的政治、社會、教育以及經貿的開展都有深刻的瞭解和認識,在此是否對兩岸當今的領導人提供你的智慧、建議和期許。
A:大家最關切的應該還是兩岸間的政治會發展成什麼模樣。其實兩岸的政治衝突是一個非常簡易的問題。
兩岸並沒有仇恨,不像中日之間有深仇大恨。中國其實很難和日本合作,但是兩岸不然,戰火並未在台灣蔓延,而當時的領袖也都已仙逝多年。大陸及台灣真的缺乏仇恨基礎,只是歷史上及內戰後所造成的尷尬局面。
從這個角度來看,兩岸其實會逐步統合,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罷了。
Q:什麼原因促使你進行「大西部計畫」?「大西部計畫十年有成」根據何在?在「大西部計畫」中與沿海布局有何差別?有什麼難題待解決?
A:如今在上海經商比在台北困難。
大家都看到商機,大家都願意投入。有句話說,「路人皆知的『商機』就是危機。」而如今西部進步的情況較十年前的沿海有過之而無不及。
台商到大陸西部可以說毫無競爭對手。外商到蘭州,一下飛機就寸步難行,就如同我們到印尼的一些小地方,根本就不敢出門。
香港人、新加坡人也去不了,他們無法適應西部當地較為落後的生活,而台商行。
大陸當地廠商也無法去,像山東的「海爾」,山東省一定不讓它走。因為每一省在競爭產值,所以一定會設法留下自己的企業。
到西部能從事什麼事業呢?一、農產品加工,像康師傅。二、旅遊業,大陸的旅遊業是值得開發的。三、做軟體,人才很多。四、服務業,開店也是很好。
Q:大陸在成為「世界工廠」後製造出大量的產品,很多產品單價急速下滑,儼然形成通貨緊縮的危機。是否全球都要籠罩在此陰影下?
A:非常正確!而原因就是大陸廉價的勞力,將售價壓低了20%!
需求不變,但價格卻便宜太多了,所以經濟下跌。另一方面,消費者也知道「廠價」多少,這就是造成通貨緊縮的真正原因。
對策就是消滅貧窮,工業社會真正受惠的只有20%的人,可以去開發另外80%的市場。消滅貧窮本身就是最大的市場。此外就是創造新的生機,思考開發新的商機發展。
Q:就專業經理人來說,我們是挺憂心自己的競爭力。因為薪資是別人的四倍,但能力有超越別人四倍嗎?現在很多台商的幹部已遭大陸本地人取代,在兩岸交流愈趨頻繁的情形下,我們的競爭力何在?
A:其實現在台灣的大學畢業生需要與大陸每年二百萬大學畢業生競爭,其中六萬人是理工科畢業生。台商的中高階幹部也要同大陸的中高階幹部一較長短。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台灣如果故步自封,就會被淘汰。
我們要找到自己的長處,定位出本身的收入本來就比較高。像在矽谷工作的人也並不比我們高明,但是卻領更高的薪資,那是因為矽谷已經定位為高所得高消費的工作地區。全世界都是以此運作。如果瑞士無條件開放東歐人進入其國內工作,恐怕也只有減薪一途了。未來的定位影響深遠。(裴凡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