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與國際化的大趨勢下,快速、廉價又非常有效的電子網路與日新月異的新技術,使傳統的工業與服務業的區隔開始模糊,以致今日產品中必須要有服務,服務中必須要有產品。比方說,沒有人會去買一輛沒有保固期與售後服務的汽車或電腦。
電子網路,新技術與全球化的趨勢,不但使產品市場中各部門的界線日趨模糊,也使職場與其他的界線開始模糊。比如過去工作場所與家庭生活有清楚的界線,雇主與雇員身分有清楚的界定,企業內部與外部的勞動市場有清楚的區隔,但是在電子網路,快速技術改變與全球化的互動下,這些清楚的區隔與界線都開始消失。因此,近日有人稱二十一世紀為模糊經濟的時代。模糊經濟為人民帶來了高度的不確定性,因為他們在此高速變化的社會環境中,不但看不清周遭環境的變化,也看不清前面的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做為二十一世紀的員工,他們應該如何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確保本身與家庭的幸福?在討論此問題前,讓我們先探討一下職場是怎樣模糊化的?
職場界線的模糊化
一、職場與家庭生活的模糊化。在傳統的社會中,工作場所與家庭生活有清楚的區隔,因為生產設備非員工所擁有,它們都安置在公司或工廠中,因此員工必須要到工廠或工作場所中才能使用這些生產工具,才能開始工作。員工在工作場所中既無法從事私人的事務,公司亦不會允許他們如此做。在下班回家以後,家中沒有生產工具,員工也不會在家中從事公司的事務,在此種情況下,公務與私務有非常清楚的區隔,雇主如果需要員工投入更多的工作時間,他必須要請員工到公司來並支付加班費。
但是在今日電訊非常發達的時代,電話、手機、電子網路的工具非常普遍,不但家家有電話,更是幾乎人人有手機,有些人甚至同時擁有兩至三支手機。於是員工可以在上班時間利用電子網路寫私人信件,進行私人談話,聊天,或下載個人所需要資料,如股市資料,進行股票買賣等。在工作崗位上的媽媽也可透過手機或網路與剛放學回家的小孩通話,確保他們安全回家,並指示他們在家中該做的工作。公司的主管、同事,乃至顧客也會在員工「下班」後打手機,寄電子郵件到員工的家中、餐館中、遊樂場所中,繼續取得員工的各種服務。今日通訊業的發達使雇主在總部可以追蹤企業在全球任何一個角落的員工,並透過電子網路指示他們在當地從事各種不同的工作。電子網路、手機、個人數位助理(PDA)使很多人成了「二十四‧七‧五十二」的員工。換言之,他們每天二十四小時隨傳隨到,每週七天,每年五十二週在待命,家庭與工作場所的區隔完全消失,完全模糊化。
二、雇主與雇員身分區隔的模糊化。在過去工業時代,生產設備的擁有者與生產設備的使用者是兩組不同的人員,前者是資本家,是雇主,是主管階級,後者是雇員,是工人,是受薪階級。但是在今日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便是資本,而且此種人力資本在今日的生產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愈來愈重要,實體的資本設備與生產材料愈來愈不重要。由於擁有人力資本者本身便是員工,而不是雇主,員工本身即是生產工具的擁有者,也是生產工具的使用者,因此在知識經濟時代,傳統的雇主與雇員的分工與區隔漸漸消失並模糊化。
三、外部勞動市場與內部勞動市場區隔的模糊化。在過去工業的時代乃至服務業的時代,絕大部分的員工都是希望在離開學校進入職場時能取得一份有保障的工作,並且透過企業內部升遷的管道去追求升等,改善薪資、福利、醫藥保險與退休金。工作不但提供了員工穩定的就業機會,也確保家人與他們年老時安穩的生活。然而在二十一世紀,終身雇用制早已不存在,我們可以查《天下》雜誌五年前的一千大企業,現在可能只有不足50%的公司尚留在名單中。在企業內部勞動市場的消失後,員工必須要在不同的行業間、地區間、職業間移動,以確保就業的機會,員工也需要籌設與經營自己的薪資、福利、假期、醫療保險及日後的退休金等,再沒有企業願意或有能力負擔員工一生的各種經費與福利。
在面對此種模糊與不確定的經濟的時代,員工應有何種因應策略?
因應模糊經濟時代的策略:清楚選擇
在模糊經濟時代,員工所應有的策略是下列清楚的選擇,員工絕對不可以用模糊的策略去應付模糊的經濟,這些策略包括以下八點:
(一)持續地檢討自己的天賦才能所在,以便隨時瞭解自己可以發揮才能的職業與場所。
(二)與社區及工作場所的鄰居與同事分享你的知識,提升你在社區與工作場所的知名度,因而提升本身的人力資本。
(三)永遠追求創新,不能創新的員工在二十一世紀是無法尋找到好的工作。
(四)以兼差或志工的方式不斷地嘗試新學得的新知識與新技術,以便提升個人的人力資本,做好轉換工作的準備。
(五)不斷上網找尋工作,並探尋與你相類似資歷人士的薪資,以瞭解你本身的市場價值。
(六)在你受雇的第一天便開始為自己走向自由工作者(Free Agent)做準備,不要等到被企業資遣後才開始思考如何尋找新工作。
(七)努力建立自己的聲譽與品牌,提升本身的人力資本。
(八)永遠在兩條生涯發展曲線上邁進,當你在第一條曲線上快要到頂峰時,便跳到另一條更高的曲線,使自己永遠不落在時代的後面。保持自己永遠都有工作能力,永遠都在接近頂峰的生涯曲線上。(本文作者為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