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景氣不佳,讓職場中高階主管更努力「加倍做工作」。
即使工作加倍,不見得能得到呈正比的收穫。高階人事異動快速、頻繁,廣告界去年底一口氣震掉五位總經理,高科技產業領導階層甚至出現多起從經營階層到管理階層整批班底撤換的案例;外商退出台灣的動作果決,去年起多家外商金融保險、證券公司陸續退出台灣市場,今年2月更波及到零售業——萬客隆也無預警宣布歇業。
快速的變遷,讓很多高階經理人感到心驚膽顫。「過去那種順風戰的感覺不見了,讓人感覺,好日子過去了,」台大國際企業系教授湯明哲說。
不景氣,許多企業組織以瘦身因應,升遷的機會變少,更可能連工作都不見了。
面對工作負擔愈來愈沈重,許多中高階主管的壓力尤其大。「雖然已經有了位子、有價值,但擔心隨時被取代,」萬事達卡國際組織大中華區執行副總經理兼台灣區總經理江威娜坦言。
外在環境形成的壓力,讓國內中高階管理者內心很憂鬱。根據《遠見》雜誌最新調查顯示,高達30%的台灣區本國企業及外商公司中高階主管,由於近來無法從工作中得到滿足,感到不快樂(頁100表1)。
這個數據是一種警訊,顯示台灣職場中高階層集體出現憂鬱的情緒。國泰醫院精神科主任張景瑞指出,中高階主管是憂鬱症的危險群,由於他們是社會精英,更值得注意。
張景瑞指出,精英階層多半好勝心強,有完美主義傾向,他們要在同儕或下屬面前維持尊嚴,但私底下又得跟上最新資訊的腳步,所以要像新人般從頭學起,壓力比一般員工更大。
「最頂尖的人也開始出現憂鬱情緒,顯示社會上呈現集體憂鬱的傾向,」與國內中高白領階層互動密切的萬寶華(Manpower)企管顧問公司總經理李崇領指出。
張景瑞指出,憂鬱情緒未必是「病」,但應向專業機構求助,避免持續惡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值得注意的是,個別憂鬱情緒得以交給醫師或心理諮商專業人士去處理,但是當整體社會及精英階層呈現出集體憂鬱傾向時,「我們國家領導人應該要正視,」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董事兼執行長葉金川說。
高達三成的高社經背景階層,無法像以前一樣從工作得到滿足感,是社會整體穩定度的警訊。
這些精英階層感到憂心的主因,來自看壞大環境的發展。根據調查,三成不再從工作中感到滿足的受訪者中,高達80.6%受訪者對整體大環境感到憂心(頁100表1-1)。「這是一種信心危機,」熟悉產業變遷的中華開發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胡定吾說。
大環境變遷快速,經濟不景氣,瓦解了國人對工作的安全感,對中高階主管形成極大的壓力。
經濟不佳,努力卻不一定有收穫,難免教人沮喪,也是形成中高階主管憂鬱傾向的主因。
職場工作人直接從工作中就能感受到工作困難度變高。調查顯示,71.3%中高階主管的工作熱情和以往沒有差異(頁100表1-2),但37%的人,工時比過去更長(頁101表1-3)。更有58.9%的受訪者認為,要達到上級訂定的業績目標或工作要求,困難度提高(表1-4);超過48.4%受訪者甚至直言,企業的競爭力正在下降(表1-5)。
憂慮的氣氛會相互傳染,「如果景氣持續下挫,集體憂鬱的傾向會變成需要治療的症狀,」本身是公共衛生博士的葉金川說。
相對而言,精英階層原來是情緒穩定度較高的一群,但是大環境不佳,讓中高階層對工作產生不安全感。
調查顯示,44.7%的中高階主管擔心可能失業,其中很擔心失業者占7.2%;55.3%受訪者完全不擔心失業(表2)。
不擔心失業的白領階層中,56.3%的受訪者對公司經營績效深具信心(表2-1),個人應變能力、專業、財力及風險承擔能力,更是強化個人信心的主因。
即使大環境不景氣,中高階主管也懂得自己爭氣。「不擔心失業者,多半已做好所有的準備工作,」i2TECHNOLOGIES台灣區營運總經理曹衡康說。
增加個人附加價值,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不擔心失業者做好的準備及其彈性能力包括:能適應各種環境(48.3%)、變通能力高(40.9%)、EQ高(22.7%)、做好心理調適(20.5%)等(表2-1)。
兩項專長,才能活得好
調查顯示,48.3%的受訪者因為具有兩項以上的專業能力,不擔心失業。「不景氣時代,必須具備兩樣以上的專長,才能活得好,」湯明哲分析指出。
在失業承擔時間容忍度方面,46.1%的受訪者表示,失業達一年以上才會影響生計,其次為三至六個月及六至九個月,都是17.4%。立即受到影響者只有5.5%。(頁101表2-2)
不管有錢沒有錢,中年危機是不分族群、不分國籍的共同問題。「老闆(出資者)的位子穩若金湯,升遷無望,後面的追兵,來勢洶洶,」一位外商公司總經理私下表示。
工作危機感加大,工時增加,即使薪資沒有成長,中高階主管也不敢「不忙」。去年年中,江威娜升職,也同時失掉了週末,每個週末她都在飛機上,往返台海兩端。但是,江威娜不敢停,「如果我現在不忙,以後就不用忙了,」她說。
調查顯示,四十歲以上的主管面臨後有追兵的壓力。儘管四十歲以上的主管信心在握,但四十歲以下的受訪者企圖心卻不容忽視。調查顯示,四十一歲以上、75.7%的受訪者並不擔心三年內,職務會被下屬取代。(頁101表3)
71.9%的四十一至五十歲主管,並不擔心被五十歲以下的主管及四十歲以上的下屬夾殺(頁101表3-2)。但高達47.1%的四十歲以下(含四十歲)受訪者,希望三年內超越現任主管(頁101表3-1)。
儘管態度上信心十足,但現實裡,許多跡象顯示,中高階主管的壓力很大。日常生活的異常度和是否擔憂健康,都是情緒不穩定的指標,「如果有異常現象,就表示當事人具有不安全感、焦慮或憂鬱等情緒不穩定傾向,」張景瑞說。
33.6%的受訪者表示,其睡眠品質較過去差(頁102表4)。48.8%的受訪者比過去更加感到疲倦 (頁102表4-1)。擔心自己的健康者比率,更高達76.7%(頁102表4-2)。
懂得改變自我,採取有效行動來適應大環境,就能準備未來。即使大環境不景氣,懂得自己爭氣的中高階主管努力培養第二專長和興趣。調查中顯示,58.7%的受訪者以培養第二專長準備未來,讀書和培養興趣、定時運動都是儲備自我能力的方法(表5)。
此外,調查中也顯示,國內中高階主管已擁有工作成就,但內心想追求家庭和健康。「家庭和健康是這群人欠缺的部分,」胡定吾說。
受訪者認為,生命中最值得追求的目標依序為家庭、健康和快樂(表5-1)。
受訪者的快樂泉源,前五項依序是家庭美滿、身體健康、心靈滿足、人際關係美好工作成功、社經地位高(表5-2)。「家才是人生的避風港,」達一廣告執行創意總監徐一鳴說。
工作固然是人生重要目標,但追求自我成長和與家人共處,才是人生最重要的價值。「精英階層要等到在職場下台才會領會,」一位從大企業失業下台的總經理,語重心長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