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開春,美國對全球經濟投下攻打伊拉克的變數,景氣成長力道暫時停止呼吸;2004年總統大選將屆,政治、兩岸板塊推擠剛離開谷底的經濟走勢。在美伊戰火、台海政治連續兩顆變化球之後,台灣會打出全壘打?還是被三振出局?
「美國經濟好,台灣就好;大陸經濟拚起來,台灣就多賺一點,」經建會專任委員李高朝點出台、美、中的微妙三角關係。
事實也是如此,美國動武大刀一揮,台灣的景氣曲線立刻被削成三叉線。
經建會把原本2003年3.6%的經濟成長率預估值,放進中東戰場重新加熱再端出來後發現,2003年的復甦契機可能因為戰事變成早熟、半生不熟、或完全燒焦。
經建會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的分析指出,如果美伊速戰速決,景氣早熟,今年經濟成長率將增加0.1%,成為3.7%;若是中期戰爭,復甦火候太小,經濟活動半生不熟,成長力道會減少1.6%,經濟成長率2%;一旦很不幸地,戰事延長至三個月以上,今年我國的經濟成長率將趨近於零,變成0.3%(表一)。
通貨膨脹促進繁榮?
美國跟伊拉克這場仗嚴重衝擊台灣經濟,不過,台灣只能公布七項因應措施,沒有插嘴的餘地。
「短期通貨膨脹反而是好事,」行政院副院長、經建會主委林信義認為,戰爭引發的物價上揚,會帶起經濟。
財經首長樂觀的原因是軍需與原物料價格上漲,會使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上揚(表一)。這使得原本因為買氣萎縮,產品價格大跌導致的通貨緊縮疑慮,被新出現的輕微停滯性通貨膨脹現象取代。
過去兩年來,國內年平均物價停滯在負0.01%~負0.02%之間。不過,經建會經濟研究處指出,當國際原油價格從每桶30美元上漲到40美元時,成本完全反映,將會使躉售物價指數上漲0.9%,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0.68%。因此,財經部門有一種期望,軍需增加台灣出口約0.3%,可提早終結因為供過於求造成的物價下跌夢魘。
可是,一時的榮景不代表苦日子過去了。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楊家彥指出,物價上升不過是戰爭引起的暫時現象,並非消費者信心浮現,購買意願提高。因為,消費者實質購買力並未提升,「薪資沒有調整,領的錢追不上物價上升速度,那更可怕,」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吳惠林說。
油價飆漲,出口競爭力下降
即使在最理想的戰爭狀態下,台灣經濟成長,這也不意味著國家競爭力提高,因為製造成本上升,對沒有自然資源的台灣反而不利。立委李桐豪表示,原物料價格上漲將使台灣經濟主力——科技產業,因為生產成本大幅增加,產品市場競爭力下滑。
美國打噴嚏,台灣跟著感冒,然而,中國大陸卻能夠免疫。長久以來毫不掩飾有意以武力、經濟統一台灣的中國大陸,在這場戰爭流行感冒中,不但油價波動免疫力好,還可能漁翁得利,經濟實力更超前台灣。「自然資源、原物料需求低的傳統產業,使中國大陸在美伊戰爭中凸顯出相對於台灣的經濟優勢,」李桐豪說。
經建會的經濟預測隱含一個結論:不論戰爭打多久,經濟成長率都不至於由正轉負。但是,政治學家認為,戰況未必會依照這套公式進行。
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劉必榮即表示,主戰場的軍事行動也許會速戰速決,但是後續也許還有戰爭或是摧毀油田等經濟問題。「伊拉克是一個黑盒子,打開後會是什麼狀況,誰也沒把握,」劉必榮說。
中經院做出的美伊戰爭分析,結構與美國智庫華盛頓國際戰略研究所(CSIS)的報告如出一轍,唯一的差別在經濟數字,(表一、表二)。
中國對台灣人才、資金經濟磁吸能力,可能在年底因為選戰、三通議題加溫,變得更強大。李桐豪暗示,中國大陸有可能透過在野黨立委釋出開放三通政績。但在沒有配套措施的情形下,一、兩年內全部開放,將導致「國內生產毛額減少新台幣300億元,失業人口增加五萬名,」楊家彥表示。
一旦美國開戰失利,台灣經濟勢必蕭條。然而,在全球反戰示威活動中,台灣卻相對沈默。倒是在最敏感的兩岸議題上,台灣的言論積極。
台灣的經濟表現,不是看發球,而是接球,「這使得經濟預測,愈來愈像算命跟射飛鏢,」吳惠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