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藹霖,台灣的外省第二代,四十出頭的單身女子,從小又是張愛玲、白先勇的小說迷,三年前來到上海,就喜愛上這個「既商業又時髦、既新潮又懷舊」的大都會,對霞飛路(今淮海中路)、跑馬場(今人民公園)、大光明戲院這些文人筆下的場景,有著前世今生的熟悉感。
住在台商聚居最多的閔行區東方明珠花園,五十多坪的三層樓小洋房,施靄霖當初只花了新台幣400多萬元買下來,寬敞的空間用來招待常來客居的父母和親朋好友。每週請阿姨來打掃三次,月付300元人民幣,上班包計程車來回一小時的車程一天100元人民幣,師傅來家裡量身做洋裝工錢不超過50元人民幣,和美容「做臉」「做手」「做腳」各一次的工錢不相上下,一個月下來4000、5000元人民幣的生活費,可以「很舒適、很疼惜自己地過日子」。但若要大肆採買,那就另當別論,「上海物價超貴,除了人工、蔬菜、水果便宜之外,買任何進口商品都要多付出四成的關稅加價,」一個人在異鄉生活,施藹霖還是會精打細算的。
除了生活機能的便利幾乎與台北無異,上海的藝文活動愈來愈多樣豐富,才是施藹霖在這兒「十分開心」的主因。曾在舊金山欣賞過「歌聲魅影」名劇作家韋伯的作品,如今在上海大劇院可以用台北三分之二的票價坐到包廂的席位觀賞;朋友的老婆學平劇想過戲癮,老公就租下整個蘭心劇院「票戲演出」請大夥來捧場;這兩年如雨後春筍般崛起的小劇場和畫廊藝術中心,更是讓施藹霖「逛」得目不暇給,一改她剛來上海時「假日就是買菜、按摩、找台灣小吃」的典型台商過法。
近來上海的名人故居陸續租給餐飲業者,施藹霖時而與朋友小聚在比鄰宋慶齡故居的花園別墅喝咖啡、時而到白崇禧、白先勇父子的舊居寶來納飲啤酒、或是到石庫門弄堂改建的新天地品嚐世界各國的美食、觀察各種文化的激盪交融,玩味著三○年代華洋共處、紙醉金迷的舊上海風情,自稱很「感性」的施藹霖,覺得上海比台北浪漫多了。
不過面對現實人生的上海,施藹霖比在台北還打拚,曾在台灣希爾頓飯店擔任過業務經理、在香港替和合企業專辦大型商展活動、負責過上海美僑商會公關推廣工作的她,目前開了一家小花店,希望能「延續」過去累積的人脈與專業,在上海創出自已的一番「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