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共同合作,改革才能成功

曾志朗
user

曾志朗

2003-02-01

瀏覽數 15,200+

共同合作,改革才能成功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3 / 2月號雜誌 第200期遠見雜誌

當彼得‧聖吉的《第五項修練》一書出版後,企業界趨之若鶩,紛紛要求它的主管、員工好好修練一番。而《第五項修練》也確實帶著許多企業朝著一個學習型組織的方向轉型。這一次彼得‧聖吉把五項修練法應用在教育改革上,提倡「學校也要學」的觀念,教育行政人員、教職人員、父母及學生必須共同合作,改革才可能成功。

教學有效能,後勤很重要

一定有很多人感到懷疑,學校本來就是一個學習的單位,為什麼還要學習?原因很簡單,在一個學習型的組織裡頭,在一個學習型的社會當中,學校做為一個學習的單位,尤其要因應這種不斷學習、不斷創新的趨勢,才能和社會產生互動,共同完成一個學習型社會的創造。

過去我們的教學是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同一群教師和同一批學生。網路出現之後,學習產生巨大的改變,它不見得發生在學校,不再局限於同一時間,更不一定要面對面。而且年輕學子對電腦新科技的學習,大多不是從學校老師的教導中獲得,而是在同儕之中接受各種不同訊息。他們形成一種師徒制的傳授,更有一種良性競爭的機制,有一種超越別人成績的動力,因此學習特別快。

面對這樣一個學習上的改變,現在學校講究的是「教學的有效性」。要做到有效能的教學,後勤就變得很重要,這裡所指的後勤,就是校長、老師、家長和社區之間的伙伴關係要建立起來,學校跟社會的關係要連結起來;也就是說,過去的教學是課堂上老師將知識灌輸給學生,現在則是學校、校長、老師本身要不停地看到「學習的機會」、要和社會不停地互動,把這些新的想法概念融入到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上,培養學生帶得走的能力。這樣的趨勢和走向,其實就和我們目前所推動的「教學創新,九年一貫」的理念相通且不謀而合的。

教育史上的重大改革

九年一貫的教育改革,除了課程內容的更新,最重要的就是教學創新。它將過去的分科教學整合為七大領域,希望所有的課程不但前後九年一貫,領域間也都能做有機的整合,讓學生的學習變得有效、完整且有趣,在經過整合的學習活動中,建構有組織的知識,形成能靈活運用的概念,學到帶得走的能力。這是教育史上很重大的變革,不但課程、教材、教法改變,連深層的教育哲學,也因為我們在提升了學習及認知理論的層次下,而有所轉變。

對教師來說,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之後,教育權從中央下放到學校本身,教學專業自主權回歸到教師手中,從過去僅止於傳授教科書的執行者,轉變為現在的課程研發者與設計者。他們手中只有一套課程綱要;教科書只是提供使用的教學材料之一,而且有許多不同的版本可選擇;另外,還有彈性學習時間可以自行發揮。老師們得到了教學的主控權和自由,但是相對地,他們也必須提供更活潑、更多元,而更有效的學習給學生。總之,它釋放了老師的創意和活力,讓教學的可能性變得無限寬廣。

在我上任後,一方面九年一貫的政策制定得差不多了,諸如課程綱要也已經擬定好,正準備上路實施;但是另一方面很多老師、家長與社會人士對這樣的改革和變動有諸多批評也缺乏信心。

校長、老師們都很關心學校或者個人能不能應付得來改變的潮流,家長、學生們也都很憂心改變的成效如何。

我面臨的問題是要不要繼續推動?事實上,我們別無選擇。當初教育部要推動課程改進,把國小一年級到國中三年級這九年的教學內容連貫起來,絕對是一項正確的決定。因為多年來國中小課程的斷層及內容支離破碎,是不辯的事實。但我們不變如故,眼睜睜地任僵化的學習繼續沈淪。

所以我們必須改變,趕快去啟動一項新的教學方式,這是一項新的作法,但不是大家所想的是一個新的實驗,創新、改變原本就是一種演化的自然過程,五十年來電腦進展得這麼快速,一個網路化的社會即將來臨,五千年來我們的教學方法怎麼可能從未發生過變化,總是台上老師說話,台下學生聽課?我們怎能再容忍一本講義縱橫三十年不變?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為堅持的成果感到驕傲

但正如《學習型學校》裡所描述的經驗一樣,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也面臨相同的情況:任何改變,都會和傳統力量發生衝突。但它也出現和這本書一樣的結果,那就是當我們用行動貫徹執行理念後,我們也可以看到成果的回饋是會讓我們為當初的堅持感到驕傲的。

2002年,我們在板橋新站舉行九年一貫教學創新的成果展覽時,現場五萬人參加的熱烈情景、各式各樣創新教學的教案發表,我們校長、老師、家長、學生的投入和他們無窮的創造力,都讓我又驚訝又感動。很多校長和老師都告訴我,教學創新的推動,讓他們更有自信,學生也變得比較活潑。我們可以看到協同教學成為常態,班級的界限也逐漸模糊,老師之間可以共同進行行動研究,解決問題。我們也可以看到很多學校,不再被圍牆所框住,積極引進社區資源,學會和家長溝通合作。

所以,當我看到《學習型學校》一書提倡教育行政人員、教師、家長和學生必須共同合作,改革才能成功的論點時,我很高興台灣已經在推動這樣的概念了。因為一個小孩的學習,除了學校還需要社區的資源,地理環境、文化的資源,這些叫作支援學習的鷹架,如果這個小孩子從學校出去後,得不到社區的資源,有很多東西他就不會懂。

這個概念再延伸下去,也就是我一再強調的,教改若要成功,必須社會一起來參與,如果沒有社會改革做後盾,教育改革往往事倍功半。

例如聯考廢除之後,很多學生、家長、老師還在問怎麼擠進明星學校?以致於教育改革的形式雖然變了,但社會上家長的想法精神還停留在傳統。所以學生還是考試不斷、叫苦連天,家長們則抱怨教改愈改壓力愈重。

打破空間、時間、年齡與身分的限制

我還聽說一個例子,台北市某所五十年以上歷史的小學,它的教務主任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讓資深的老師學會電腦?這位年輕的教務主任向五、六年級每班徵求兩名電腦高手,由他們負責教導老師學會電腦。

後來,這些小小教師告訴主任,原來教書這麼難,而那些五、六十歲的老師們則是體會到,原來當一個學生聽不懂時,是多麼的痛苦。

這說明了現在的學習打破空間、時間、年齡與身分,它也透露了一個文化現象,在電腦科技爆發的現代社會,掌握電腦新科技的新興一代學子已經具備有終身學習的能力了,他們甚至可以反過來教導他們的父母、老師。

如果我們的校長、老師們在教學上懂得善用他們這項新技能,讓他們參與課程的設計,傳統的教學模式將會有劃時代的變革,不再只是你教我聽的模式。

尤其,網路的爆發性進展,未來的社會架構將和以往有所不同,進入一個完全系統化的情境,整個社會將是從上到下、橫向到縱向的全面結合,牽一髮而動全身。學校要怎麼樣學習在其中和社會互動,而不是格格不入,耗去太多的社會成本?要避免這樣的情形發生,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讓校長、老師、家長們瞭解一個學習型組織的重要性,這本書就是集結這些經驗,分享他們的成功與挫折,它們其實都是在幫助推動學習型組織的概念,讓理想變成事實!(本文為《學習型學校》中文版序文)(本文作者為前教育部長、現任中研院副院長)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