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七年前發生的事,民族晚報上斗大的標題:「展出匪區畫家作品,牴觸國策同時於法不合」,引起了警總人員的關切。龍門畫廊推出的「台港現代國畫大展」就此提早收場。
七年後,大陸畫作因解嚴而捲土重來,成為台灣畫廊裡叫好叫座的熱門檔期,攫取了新聞媒體及藝術界的目光。
自去年十一月起,台北的各大畫廊,即以密集攻勢推出以水墨畫為主軸的大陸畫展。這股被新聞界形容為「越燒越旺」的大陸畫熱,不但使大陸畫的真偽、價格及藝術價值成為畫壇的熱門話題,更微妙的是,這股熱潮挑動了台灣畫壇的中國結,使畫家和觀畫者同受衝擊。
就讀東海大學美術系三年級的林季鋒是大陸畫展的常客,雖然在台中求學,龍門、皇冠等等畫廊推出的大陸畫展都有他的蹤跡,連新光人壽公司舉辦的一次小型水墨畫展,他也聞風而至。其有越南華僑身份,八年前移居台灣的林季鋒親眼觀賞了大陸畫家的作品後,「大家都是中國人」的感受更為強烈。
喚起大中國情懷
一名喜愛繪畫的高中女生,在觀賞了三檔不同風格的大陸畫展後,深感「做一個中國人真值得驕傲」。
畢業於大陸中央美術學院,去年方定居台灣的龐均指出,受真山真水薰陶的大陸畫家,作品中散發的中國風味,自然比台灣畫家憑藉資料和印象繪出的大陸江山要傳神。
大陸畫喚起了觀畫者的大中國情懷,而實際從事創作的台灣畫家,對「中國」的感受更為複雜。有人因此對大陸江山心神嚮往;有人對一個文化統一、跨越政治藩籬的中國寄予厚望;有人更強烈地意識到自己是「台灣畫家」的事實;也有人對藝術界的大陸情懷展開批判。
既是畫家亦是畫評人的何懷碩語重心長地指出,海峽兩岸的畫家都是為中國文化而努力,應該彼此瞭解和關心,「共同展望未來中國文化的面貌」。因此,他不僅贊同畫廊引進大陸畫,更以購畫的實際行動表達了他對大陸畫家的關懷。
畫風受生活環境影響
在大陸畫的刺激下,生長於台灣的水墨畫家嚴聖哲表露了他對大陸山水的嚮往。「我們這邊,再怎麼畫就是阿里山、橫貫公路那幾塊石頭、幾個瀑布。一他直率地表示。生活在人擠人的海島上,他認為畫家的氣度自然受到限制。因此,他希望能踏上中國大陸,吸收一些「大陸之氣」。
對於這種月是「故鄉」明的心態,被龍門畫廊主持人李亞俐形容為「本土性極強」的畫家鄭善禧不以為然,他激動地說:「不是大陸山河才能代表中國,台灣也是中國的一部份。」他深信自己作畫的養分取自台灣,不會因為大陸畫的登陸而改變。
任教於東海大學美術系的倪再沁則懷疑藝術界的「大陸熱」是一種懷鄉病態,並為文批評這種現象,「更證明了我們的藝術界,缺乏文化自信心與判斷力。」
在認同與質疑之間,也有畫家承認自己對中國文化的向心力日增,但也同時強烈意識到台灣與中國大陸的差異,而以突出自己的特點為作畫方向。
從事「接根」工作
近而立之年的彩墨畫家白豐中相信,畫家的畫風會受生活環境的影響。在台灣土生土長的他認為自己畫作的風貌不同於對岸的畫家,但他更珍惜「台灣畫家」的身份。
雖然不否認有商業上的考慮,刻意引進大陸畫的畫廊主人,也有另一番心意。李亞俐認為,中國人經營中國人的畫是「天經地義」,藝術原本就不該受限於政治。三原色藝術中心的主持人李錫奇則把展出大陸畫當成「接根」工作,激盪台灣美術界新的省思。
這種省思引起了新聞媒體的回響,自立晚報的「大陸畫燙傷了台灣文化嗎?」民生報刊出的「對大陸藝術熱的省思」,在熱潮中發出清冷的質疑。
隔離了近四十年後,大陸畫進軍台灣,帶來的顯然不僅是視覺的震撼,更埋下了一粒足以運成文化激盪的種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