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從2020年延伸至2021年,打亂了地球原有的步調,造成全球供應鏈斷鏈、城市封城鎖國、實體教育喊卡、醫護疲於奔命等各界挑戰,但也同時讓地球村的疆界,從實體世界延伸到雲端網路,無論是防疫策略、遠距教育、WFH等全球共感的新興議題,都成了舉世矚目的熱門關鍵字,開啟跨國交流的無限可能。
當世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台灣的年輕人持續鏈結、關注全球議題,來自小人小學陳子倢創辦人提到,因為疫情推升線上學習趨勢,除了YouTube、Podcast等各式線上平台外,全球已有950所大學透過MOOCs平台推出線上課程,學習不再侷限於學校內,青年展現寬廣的國際視野!
開始啟動思辨熱潮 台灣與世界連結不中斷
現居荷蘭、擔任國際學校教師的排灣族青年杜瑀涵,分享對於防疫與人權的觀點,當台灣民眾將維護公共安全戴起口罩視之為理所當然,但在荷蘭,戴口罩卻面臨人權上的挑戰,挑戰著國家權力與人民自由意志的界線。台印混血、印度知名部落客Anjali則關心疫情下的醫療資源議題,從印度東北梅加拉亞邦(Meghalaya)的在地觀察,提到在當地醫院的ICU(加護病房)家屬需要自行採買如針頭、棉花等醫療用品,在在受到家庭經濟狀況與醫療資源分配的影響,與台灣有健保保障及相對完善的資源,有很大的不同。
疫情影響下的世界,還有網路外交無國界的議題,台灣數位外交協會郭家佑理事長分享到疫情期間台灣捐助醫療口罩及呼吸器給捷克,而捷克也贈送3萬劑疫苗回報台灣的善意,兩國各大網路社群互相表達感謝、互勉面對疫情挑戰。社群媒體與通訊軟體已經徹底改變國際溝通與國際合作的方式,因為溝通速度變快,讓更多的國際合作變得可能,網路更成為塑造國家品牌的主要管道之一。她進一步強調,數位外交就有如人際交友一般,「參與,比給予更重要」,唯有雙方一起辦過活動,有過一些共同的回憶,才會變成真正的好朋友,外交也是一樣。
疫情延續至今,沒有人是局外人!「台灣女婿」藝人吳鳳以外國人看台灣的角度切入,點出台灣防疫匯聚了團結、SARS經驗、科技與追蹤、民眾謹守防疫規範、資訊公開透明五大特色,尤其盛讚台灣的足跡追蹤政策,「從踏進台灣就測量體溫、追蹤行蹤,在台灣的餐廳、超商等地處處都必須手機掃描、記錄足跡,當發現確診個案時,政府就能夠掌握足跡資訊、匡列親密接觸者。」
無國界零時差 線上響應國際青年日
全球疫情下的公共思辨,是門當代公民的必修課!超過1,700位青年線上參與桃園市政府青年事務局從7月17日至7月30日舉辦的14場「疾課行動線上講堂」,包括來自國內桃園市、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花蓮縣、澎湖縣、金門縣等18個縣市,以及國際上加拿大、馬來西亞、宏都拉斯、美國及日本等5國青年參加,引領全球青年多元關注遠距學習、網路社交、防疫與人權、鎖國與封城、國際防疫合作、生活適應與心理健康等公民議題,響應8月12日國際青年日,在疫情下展現對於國際交流及公共事務的關心與投入。
桃園市政府青年事務局長顏蔚慈分享:「因為疫情的關係,我們以線上舉辦活動,在雲端持續著倡議公共事務、為青年發聲的精神!而無國界零時差、從實體轉為線上,更是今年『疾課行動線上講堂』的兩大特色。在受到疫情衝擊下,台灣與國際社會發生許多改變,各種新興的公共議題也因應而生,期待青年世代透過對話與思辨,多元探討、交流疫情下的應變方案,即使暫時無法出國,也不停止與世界互動,在國際社會正面抗疫的過程中,提供一份支持的暖心力量」。
疫情限制大眾的行動,卻澆不熄青年的熱情!在疫情嚴峻的當下,青年透過思辨展現對世界最真誠的關心,蓄積未來投注國際事務與公益行動的能量,蹲下再躍起,在逆境中等待崛起的時機,迸發讓地球、世界更美好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