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放下競爭、零和遊戲的「舊世界」思維,三個方法創造人類自主選擇的未來

我們可以選擇的未來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1-08-12

瀏覽數 32,600+

僅為情境圖。取自pexels
僅為情境圖。取自pexels

編按:我們心底深處,常常覺得必須與他人競爭,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或是以為自己需要的東西。這種零和遊戲的概念,讓我們的世界觀充滿著競爭。如果我們可以做到以下幾點,就能放下舊世界,並且克制住我們最壞的衝動。(本文摘自《我們可以選擇的未來》一書,作者為克莉絲緹亞娜.菲格雷斯Christiana Figueres、湯姆.里維特-卡納克Tom Rivett-Carnac,以下為摘文。)

稀缺的恐懼

我們心底深處,常常覺得必須與他人競爭,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或是以為自己需要的東西。許多人的成長過程都深受零和遊戲概念的影響,認為要是有某個人「贏」了,一定是有某個人「輸」了──也就是某人得到了什麼,必定是有某人失去了什麼,這樣收支才會「平衡」,使得總和為零。

這種零和遊戲的概念,讓我們的世界觀充滿著競爭。確實,要是沒有競爭,人類這幾世紀以來,不可能取得這麼多重大的經濟和社會進步,而且為了應對氣候變遷,我們仍然需要有健康的競爭來研發新科技。然而,如果我們讓競爭成了決策時的主要考量,其實是犯了根本的錯誤,讓人誤以為某些資源面臨匱乏,但其實再豐饒不過。

搭火車或公車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有一種視死如歸的決心,一心想衝在所有人前面,好搶到一個座位。這種心情實在太過普遍,所以某些國家的交通運輸業者還得廣播提醒旅客,請大家先下後上。但這種想搶位子的心情實在太強,光是廣播,有時候也難以阻止旅客的爭先恐後。

人類在這些情境之所以如此瘋狂,並不是因為天生就有競爭的衝動,而是因為我們對「稀缺」這件事有著根深柢固的感覺:不論現實如何,都以為某件事物的數量有限。我們深深覺得,車上就只有一個好位子,也想搶先其他人一步。不論這件事是否基於客觀現實,這種對稀缺的恐懼就會引發競爭,於是進一步讓我們恐懼稀缺,形成惡性循環。

解放稀缺心理的方式

對稀缺的感覺,讓我們困在一個很小的心理盒子當中。想讓這個盒子變大,有兩種方式。

第一,我們可以看清事實

我們對稀缺的感覺往往並非來自客觀條件,而是我們自己的主觀認知。一旦瞭解了車上還有許多其他位子、甚至幾分鐘後就會有其他車來,我們就能爬出那個關於稀缺的心理盒子。

第二,我們可以放下零和遊戲的概念

只要想一想,就會發現這種概念其實很奇怪。沒錯,車上的座位數有限,但是有人「贏」並不一定就代表我「輸」啊。或許,如果把我的座位讓給另一個人,能夠開始一場意想不到的愉快對談;又或許,這個簡單的舉動就能讓另一個人整天開心,我自己也感到愉快。

許多人都知道,透過「給予」能夠增加個人的幸福感,所以某種「損失」反而可以成為「獲得」。也就是說,原本的「我輸 ←→ 你贏」其實可以是「雙贏」。

這一切都只是心態而已。

不是真的缺水,而是「以為」缺水

心態的影響就是如此強大,才讓我們相信了各種的稀缺,於是陷入不必要的競爭,然後又在競爭過程實際造成了我們一開始所擔心的稀缺。

舉例來說,亞利桑那州的圖森市是個沙漠城市,水源在這幾年愈來愈匱乏。聖克魯斯河曾經一年四季在圖森市川流不息,但現在面臨乾涸見底;圖森市的年降雨量也只有280毫米。或許是因為大家總認為這地區缺水,隨著人口成長、又想要擁有更多水,於是民眾瘋狂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了超過90公尺。

聖克魯斯河沿岸曾經綠意盎然,但現在樹木和其他植被也和河流一起死去。民眾感覺缺水,就會過度抽取地下水,於是缺水更嚴重。原因就在於植被死亡後,光禿禿的土地(或鋪面)無法涵養已經為數不多的降雨,於是大部分雨水直接流失。

耐心尋味的部分在於:圖森市每年的280毫米降雨量,其實大於該市每年的用水量。他們從來不是真正缺水,只是以為自己缺水。要是能夠從整個水循環的觀點來看,而不是只擔心自己井裡在特定時間點的水量,就會覺得圖森市其實水源豐饒。

對於這種「覺得很缺、但其實很多」的資源(就像是車上座位夠所有人坐,或是下的雨夠所有人用),我們的反應方式除了過去狹隘的競爭觀點,也應當改採另一種更寬廣的合作觀點。

如果眾人能夠合作,擁有的反而會更多。僅為情境圖。取自pexels。

如果眾人能夠合作,擁有的反而會更多。僅為情境圖。取自pexels。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合作」帶來雙贏和快樂

影響我們如何反應的因素,有可能大到像是個人的自覺意識,也有可能小到像是當天剛好心情如何。我們的態度並不會改變任何事實(像是車上究竟有多少座位、天究竟要下多少雨),但我們感受到的體驗卻會大有不同。而且在很多時候,如果眾人能夠合作,擁有的體驗非但不會減少,反而會更多。

然而,如果要討論的是某種確實稀缺、而且還不斷減少的資源,決策的情形就截然不同。這點可能會違反大部分人的直覺,但在資源確實稀缺(而不只是感覺稀缺)的情況下,合作將會是唯一可行的選項。幸好,雖然大部分人可能不太相信,但至少在某些情況下,人類本來就會傾向合作。像是在遇上颶風、地震、甚至是恐怖攻擊等災難的時候,整個社群的成員往往就會團結起來。

研究顯示,在卡翠娜颶風重擊紐奧良、海燕颱風橫掃菲律賓之後(另外也包括全球各地許多其他災難),當地社群經歷了共同的傷痛,都展現出絕對的無私團結,共同合作進行重建復原。

面對災難,我們通常都能放下過去競爭的心理,展現付出的精神,不管是時間、技術、金錢、愛情,又或只是一頓家常料理。要放下競爭心理,關鍵就在於付出其實能為我們帶來快樂,雖然表面上是在苦難之中服務他人,其實也是服務了自己。

放下舊世界舊心態

光是責備,無法得到真正的好處。責備只會讓人覺得自己該得到補償,但實際上卻又得不到。我們有可能虛耗太多心力在責備上,數年都無法做出有建設性的事。

歷史早有明鑑,人類一旦開始互相指責,就很難讓一切畫上句點。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協約國對德國多所羞辱,將戰爭的全責推到德國頭上,並訂出將德國人壓到難以起身的天價賠償金額。歷史學家公認,這就像是鋪平了道路,直通20年後法西斯主義崛起、爆發第二次大規模全球衝突。

如果我們可以做到以下幾點,就能放下舊世界,並且克制住我們最壞的衝動:

1. 關注自己的未來,而不是緊盯自己的過去

對於未來,培養出自己一套有建設性的願景,並且不顧一切堅持下去。能看清自己未來的目標,就不會害怕放下你所擁有的過去。

2. 要更能克制對過去的依戀

要能瞭解並感受到這個世界本就無常,讓自己習慣不去依戀。許多人都有可能想要讓過去重現。但是歷史告訴我們,情勢劇變的局面下,懷舊的依戀就可能成為敵手的武器,讓我們無法專心於接下來該做的急迫事項;政客也可能利用懷舊依戀,來操弄人民的情緒,令我們默許他們做出不道德的事。

3. 衝出自己的同溫層

我們如果無法充分理解和接受彼此內心深處的價值觀與合理的擔憂,就不可能在社會上做出重大改變。社會的某些階層,都有可能具有很充分的理由來反對改變;如果我們無法瞭解那些想法,對所有人都不是好事。

例如在2018年,法國總統馬克宏曾計劃調高燃料稅,希望用這種方式來減少碳排放與空氣汙染。但他遺漏了一些人沒考慮到:有些人的生活本來就已經勉強只能餬口,要再增加通勤成本,對他們來說完全無法接受。結果就是燃起一場抗議的怒火,全然出乎政府的意料之外。這場法國的「黃背心」(gilets jaunes)運動,最後讓馬克宏灰頭土臉,撤回計畫。

社會分化

為什麼社會如此分化?有一部分原因在於:我們愈來愈被自己所消費的媒體類型所區隔。我們比較愛看的,都是與自己意見相同的內容,於是不斷強化自己想聽的、或是已經相信的觀點。而各種經過巧妙編寫的演算法,更是讓這種過程在網際網路和社群媒體上大大加速。 這代表著,我們常常不知道其他人深深重視著什麼、又在想些怎樣的事。

請你走進現實生活,認識你的鄰居、雜貨店裡的人,又或是總和你同一路上班的人。挑戰自己先入為主的想法,也要小心各種的錯誤資訊和不實資訊。請常和別人面對面分享你的希望和恐懼,傾聽他人的心聲,而且要抱著誠懇與尊重的態度。

《我們可以選擇的未來:拯救氣候危機》,克莉絲緹亞娜.菲格雷斯(Christiana Figueres)、湯姆.里維特-卡納克(Tom Rivett-Carnac)著,林俊宏譯,天下文化出版

《我們可以選擇的未來:拯救氣候危機》,克莉絲緹亞娜.菲格雷斯(Christiana Figueres)、湯姆.里維特-卡納克(Tom Rivett-Carnac)著,林俊宏譯,天下文化出版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