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挑戰明天,進EMBA再充電

楊永妙
user

楊永妙

2003-02-01

瀏覽數 20,400+

挑戰明天,進EMBA再充電
 

本文出自 2003 / 2月號雜誌 第200期遠見雜誌

【人物】衛生署苗栗醫院院長

張景年

【學習典範】跨越習慣領域,

屢創經營佳績

接近下班時間,衛生署苗栗醫院院長張景年走過病房門口,恰巧碰到一位正在巡房的醫生。短暫的交會,這位醫生的話題全繞著某一位病人的病症:「我的病人今天都沒尿,血壓很高,用某某藥應該有效……。」

張景年聽在耳中,覺得十分熟悉。原來,一個小時前,他碰到另一位醫師,對談內容幾乎一模一樣,「除了疾病名稱不同,連句子的結構都一樣,」張景年說。

從醫這一行,就像其他的專業工作者,所有的思考重心,都放在專業領域中。所以醫生們交流的內容,常僅限於病人和病情,時間久了,人的思考模式也變得單一而僵化。

張景年很早就觀察到這個現象,他擔心自己有朝一日變得思想窄化,看不見疾病之外的事務。這樣的警惕,促使他於1998年報考交通大學高階主管碩士在職進修班。

台大醫學院畢業、中國醫藥學院醫管所碩士畢業的張景年,在台大、新竹醫院當了六年專業醫師,1986年接任省立新竹醫院復健科主任,開啟了醫學領域的管理經驗。

隨後的四年裡,張景年在急診、外科等部門歷練。1997年升任新竹醫院副院長,他卻發現自己面臨無法更進一步提高醫院管理效率的問題。過去,醫院經營的教學管道,多來自醫學界系統。張景年卻認為,企業界裡經營效率、行銷等課題,都值得借鏡,因而選擇報考交大EMBA班。

三年的課程裡,對他衝擊和啟發最大的就是交通大學資管所講座教授游伯龍的「習慣領域(Habitual Domain)」課程。

研究習慣領域,主題是每個人觀念、想法、記憶的綜合,還包括了這些習慣領域的形成、組織、引發與變化。「每個人都會受到習慣性思考的影響,唯有擴展習慣領域,才能突破盲點,」張景年解釋。

透過課程學習,張景年把「大腦當電腦」,先把裡面的資源重新歸位。第一步是像電腦系統工具裡的「磁碟重組程式」,把頭腦的空間重組、歸零。接著,再不斷翻新軟體。他將部分病人的醫學專業搬移到頭腦的「資料夾」中,重新植入多元的管理、科技、人文知識,建立各種新「資料夾」。

啟動「大腦」軟、硬體的重組程式後,張景年便能將知識做系統化的處理,有效地運用知識,他也因此創下醫院經營的佳績。

「不斷地學習,就會不停地成長與進步,」交大EMBA執行長楊千說。

在張景年身上,知識產生具體的成效。他為新竹醫院建構網路系統,引導e化。2001年他調任衛生署竹東醫院,更創下兩個月內帶動醫院門診人數成長近兩倍的紀錄,而他上任半年,竹東醫院每個月的營收,從新台幣1200萬元攀高到2500萬元。

由於經營績效良好,2002年7月,衛生署再度調派他接掌衛生署苗栗醫院院長。

張景年努力帶領苗栗醫院邁向新階段,短程目標是要把重症病人留在苗栗,長期的願景,則希望讓苗栗醫院成為「苗栗人一輩子的醫院,也是員工一輩子的醫院。」

【人物】華航人力資源管理處處長

吳治富

【學習典範】跳脫本位主義,

提升工作價值

翱翔天際,是很多年輕人嚮往的工作。兩年前,中華航空公司召募百位空服員,卻湧進五千多位應徵者。今年整體景氣未見好轉,航空產業界預估,一旦華航招考,報名人數可能會上萬。

為了迎接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報名人數,「華航已做好萬全準備,」華航人力資源管理處處長吳治富信心滿滿地說。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看好兩岸直航在即,華航已經完成機隊布署計畫,配合華航的機隊計畫,今年春天就會展開包括空服員、機師及維修人力等人力召募計畫。

為了策劃這場預估超過萬人規模的人力召募活動,吳治富已經忙了好幾個月,工作的重點就是從應徵者當中,找到人格特質符合產業特性的人。

慧眼識英雄,一直都是吳治富最擅長的工作。但是他卻還有更高的企圖。

1997年,吳治富考上台大商學院EMBA。三年的課堂學習,除了強化他原有的人力資源專長,也讓他懂得運用行銷知識做為策略創新的思考。

從行銷的角度來看,企業如果能舉辦成功的召募新人活動,活動所形成的企業形象效應,「比花千萬廣告費得到的效益更高,」一位公關公司高階主管私下表示。

在全球航空產業低迷的情況下,華航的大幅召募活動甚至可能成為股市的利多題材,「相較於國際航空產業看衰,華航在此刻大幅徵求人力,代表公司看好前景,」一位產業分析師分析指出。

今年1月才從台大EMBA取得碩士學位的吳治富承認,重新做學生,讓他能夠跳脫本位主義,從更宏觀的角度,思考自己工作的價值。「凡事要考慮怎麼發揮綜效,」吳治富提出他的學習心得。

學習的力量,在吳治富身上,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吳治富對知識的渴望,變得更為強烈。

取得EMBA碩士學位之後,吳治富仍在苦苦讀書。今年4月,他準備報考上海財經大學的博士班入學考試。對吳治富來說,念完EMBA,只是學習之路的起點。

【人物】中華民國基督教女青年會協會(YWCA)祕書長

李萍

【學習典範】引導新思維,開

創非營利事業新契機

星期二下午,政大商學院三O三教室裡,十多位來自全台灣各非營利事業執行長或祕書長群聚一堂。

這些學員都是非營利事業領域裡赫赫有名的人物,而中華民國基督教女青年會協會(YWCA)祕書長李萍也身列其中。

他們是政大EMBA非營利事業組的同學,相較其他以企業界為主、強調追求最大利潤的EMBA學程,顯得格外地突出。不由得令人疑問:難道非營利事業也將朝向利益導向?

政大EMBA執行長樓永堅持不同的看法。他認為,非營利事業必須學習如何在願景的引導下,永續生存,雖不刻意追求利潤,卻能夠向企業師法,學習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非營利不是不營利,」樓永堅強調。

環境的變化,刺激了學習的需求。非營利組織的領導人都知道,要生存,就得變,就得學習。

以榜首考進政大EMBA非營利事業組學程的李萍就語重心長地說,「學習,才看得見自己的不足。」

有些非營利事業的不足,在於過度保守、組織鬆散,更不懂得行銷的方法。一學期下來,透過和企管組學員的互動,李萍學到的第一步,是讓外界看得見組織的願景,「大聲說出女青年會做了什麼,大家才可能繼續支持這個組織,」李萍說。

重返學校求學,也讓學員們瞭解,當非營利事業遭受挑戰,該如何面對。「至少知道非營利事業面臨的衝擊是什麼,」李萍的同班同學、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獎助組總監陳錦誠也說。

近兩年來,非營利事業和企業一樣,同樣遭逢大環境的變化,出現財務壓力。過去,非營利事業可靠基金孳息和捐款維持運作,但是在利率下降和景氣變壞的雙重壓力下,收入銳減。

雖然非營利組織採取裁員、減薪、少辦活動、改變服務方式、降低服務量等措施,來減少開支,但只能做到節流,無法有效開源。

「非營利組織必須有新的思考及創新的作法,改變經營型態,」政治大學企管系副教授黃秉德說。

危機正是學習的契機。透過EMBA的課程,李萍正要把企業經營的思維,帶進經營團隊中,為非營利事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