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華為強攻驅動IC,會衝擊台廠嗎?

毛凱恩
user

毛凱恩

2021-07-29

瀏覽數 45,350+

圖/取自海思官網
圖/取自海思官網

驅動IC向來是韓、台廠主導,不過,華為及子公司海思近期發展驅動IC動作頻頻,引發市場討論。IC設計中驅動IC難度較低,如今被陸廠鎖定,相關台廠是否可能面臨衝擊?

疫情使宅經濟猝起,驅動IC(驅動面板或LED的IC)轉眼成全球搶購標的,相關台廠終脫離長期微利窘境,在難得的大好行情中賺得滿盆滿缽。

而華為,則將是這個市場中的新玩家。近期華為鎖定驅動IC設計研發、投資,進程不斷。

業內人士形容,「華為如果是大陸科技業的皇冠,那海思就是皇冠上最耀眼的寶石。」

如此讚譽其來有自,儘管中國大陸半導體整體水平仍落後美、台、韓等國,但華為長期培養子公司海思有成,去年上半年,海思首度登上全球前十大半導體供應商名單。

不過,海思以往主力是設計華為手機處理器單晶片,為何能夠設計這類高難度晶片的它,現在卻要「降維打擊」,進入門檻更低的OLED面板驅動IC?

主因是受到美國制裁威脅日升,華為需要加速零組件自產比率。華為布局動作,包括旗下哈勃科技已入股40餘家半導體廠,5月又入股中國國內最大AMOLED驅動IC設計公司雲英谷。海思則是2018年起耕耘OLED驅動IC設計,近期傳出開始試產,年底或明年就會推出的消息。

華為擁有手機、電腦、平板、智慧手表等產品線,這些產品皆須驅動IC,但因受美國制裁威脅日升,因此華為內部加速零組件自產進程,並由其下海思開發。綜合外媒、外資報告,海思早在2018至2019年間,就為此開始投入驅動IC設計。

華為提供

華為提供

相關資訊引發市場熱議,由於OLED驅動IC向來由台廠如聯詠、瑞鼎等,與韓廠三星、MagnaChip主導,如今擁有高階IC設計能力的海思,將跨入相對低階的驅動IC,是否將衝擊台廠?抑或無足輕重?值得觀察。

觀察重點一:上下游能否銜接?

海思進軍驅動IC可謂流年不利。外資報告指出,目前海思驅動IC是由大陸本土晶圓廠中芯國際代工並試產,量產良率、性能尚不明朗。

不過,要尋求技術更佳、產能更大的海外廠商支援,可不簡單。資策會MIC產業情報研究所資深產業分析師鄭凱安指出,目前全球晶圓代工廠、封測廠訂單滿手,在有能力選擇客戶的條件下,不會冒著風險承接大陸IC業者的訂單,以免未來中系客戶遭美國制裁而砍單,連帶衝擊自家營收。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觀察重點二:看似簡單,但仍須走完學習曲線

業內人士指出,驅動IC比起處理器、繪圖、AI等高階IC,技術含量較低,但海思仍需跨過相當門檻。

舉例來說,驅動IC廠商須適應不同面板規格,找出最佳方案。此外,驅動IC在系統中會遇到靜電保護、能耗、穩定性等各類問題,能妥善處理這些疑難雜症,就是最終綜合決定客戶接受度與產品成敗的因素。

而這需長時間與客戶合作累積經驗,也是新進者想要追上韓廠、台廠,必須走完的過程。

觀察重點三:美國制裁下 大陸半導體發展逢壓

美國政府阻擋大陸使用半導體設備、工具。而大陸要靠入股外國公司「跳級」增進實力也舉步維艱。今年3月,中資欲收購韓國驅動IC廠MagnaChip,後遭美國政府阻攔就是一例。

海思驅動IC,儘管由大陸本土設計、代工,但終難擺脫制裁陰影。歐系外資報告指出,海思曾因逢美國制裁等瓶頸而推遲開發進度。且其晶圓代工,若要轉移到主流的「28奈米高壓製程」,沒美國科技會「更加困難(even more difficult)。」

短期台廠地位難撼動,長線則需觀察

整體來看,海思在驅動IC事業目前仍無太大進展,外資也認為,考量技術、供應鏈支援不足,未來對既有廠商僅有微幅的威脅(limited threat)。

而目前還存活的主流台廠可謂身經百戰,已卡好市場定位,大多也有10年以上客戶關係,地位尚難撼動。

但長線發展,則有更多變數。

鄭凱安指出,中國已是顯示產業(面板、LED、電視等)大國,為避免受制於人窘境,驅動IC自主製造已是既成產業政策,中資試圖收購MagnaChip以取得技術、產能,便證明大陸的戰略思維。

他認為,大陸廠商短期需要在技術、供應鏈配合上慢慢磨合,但未來「可能會是威脅」,長線動態值得台廠留意。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