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要一斤包子、半斤牛肉炒麵、六兩薄餅……」一個山東壯漢坐在搖晃不穩的木凳上,向櫃檯喊著他要點的食物。破鑼般的嗓子,卻畫不破食堂中的喧鬧。
這等情景,真像武俠小說營造的豪邁世界,其實,這卻是現代天津市食品街內,客人點菜的寫真。
為了推廣旅遊業,天津市當局在南市區興建了一列古式建築物,名為「食品街」;市內有名的餐廳都要集中在這裡開一家分店,以美食招徠各地旅客。因為長久以來的糧食不足,在這裡消費的大陸遊客,除了有鈔票外,一定要有足夠的糧票,否則很難買到任何馳名中外的天津食品。
糧票是以兩為單位的購買食物證明。八兩的糧票,只准買半斤食物;因此這裡和大陸其他餐廳一樣;菜單上很多食品都是以兩為單位,免得客人點了一盤什錦炒麵後,為了要付多少糧票而引起爭執。
外國遊客卻完全不受「糧票制度」影響。「外賓」所使用的「外匯券」雖比「人民幣」高級,購買食物時,卻必須付高於標價三0~四0%的「外匯券」。
天津有三寶--脆麻花、耳朵眼和狗不理包子。為了能一次享用這三種美食,每天大清早,各地慕名而來的食客,便穿梭在販賣這些「寶物」的餐廳之間。不管是不是用餐時間,這類「名餐廳」都是客似雲來。
為了疏導人潮,避免在混亂中有人「白吃」,客人在點菜時,便要先付糧票和鈔票,並且由服務員指定坐那裡。一家十口坐了一張十二人的大桌子,剩下的兩個位置,不管你願不願意,服務員一定安插其他食客坐下;而十二個完全不相識的人共桌進餐,更是常事。儘管如此,名餐廳仍是「賓客滿堂」,輪候的遠比坐著吃的人多。
在一切都是國營的情形下,餐廳員工根本不希望太多人來光顧。有沒有生意,他們都是拿一定的工資;使得這裡的餐廳,愈是有名的,服務品質愈差。
無論是外賓抑或大陸遊客,踏進這類餐廳都要有受忽視的心理準備。服務員時常三五成群的在櫃檯聊天,上一輪客人吃完的殘羹也不來收拾……。
受不了冷落的顧客,都忍不住向櫃檯呼叫,這邊叫半斤菜肉包子,那邊要一斤炒飯;南腔北調、夾纏不清,卻仍打不斷服務員聊天的興致,讓這裡的氣氛更像是古代大客棧的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