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剛解除「竹竹苗」群聚感染危機,但Delta變種病毒接著襲來,產業重鎮「新竹科學園區」一刻不敢鬆懈。面對24小時運作的科技產線,新竹市長林智堅坦言「沒有停班的空間」,他如何守住護國群山的大本營「竹科」?
全國三級警戒已達44天,「竹竹苗科技產業帶」經歷確診超過500例的6月高峰,又逐漸清零的狀態,歷經這場冰火交織的抗疫熱戰,各大廠家更加謹慎抗疫,產業維持高規格分流工作狀態,也不禁要問:如果疫情再度星火燎原,位於科技帶核心的新竹科學園區,有沒有更積極的作戰策略?
「我們就只能配合中央政策,」面對撲朔迷離的疫情變化,封測廠一級主管語氣有些慨嘆,也有些無奈。
「其實我們想過送全部員工出國打疫苗,但仔細一想,員工打了,但他們的家人沒打,防疫效果還是有限,」竹科一家光電廠董事長直言,病毒變化太快,「很怕,也很擔心。產線都有聘僱移工,移工能不能打疫苗,也是一個問題」。
中央已進行產線人員盤點
據了解,5月下旬經濟部工業局窗口,曾經詢問各廠人力狀況,在產能不受影響情況下的最低需求人力,近期也有產線人員造冊,為疫苗充足時的施打做準備。在民間智庫方面,也傳出中央部會約請探討防疫升級之後,對整體產業影響的預估,顯示中央部會對更高規格的警戒模式,有著部署準備。
探究新竹科學園區防疫,可從它的特殊性探討。竹科成立於1981年,是台灣第一座科學園區,主要橫跨新竹市東區與新竹縣寶山鄉,土地面積約650公頃,是全球科技產業重鎮,以積體電路/半導體產業為核心,擴及光電、電腦周邊、通訊等。
入區廠家超過500家,舉凡台積電、聯電、旺宏、世界先進、友達等,區內員工人數約13.9萬人,後至其他縣市發展六大衛星園區,40年來直屬於中央政府,現轄下於科技部。
竹科長期以「工業特區」形式運營,區內廠房密度高,幾無生活區域,沒有住宅區、市集、醫院,只有少數超商與餐廳,所以園區員工主要居住在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等鄰近城市。因此當六月面臨新冠病毒強勁威脅,「人的流動」是抗疫關鍵時,生活圈緊緊包圍竹科的新竹市,成為科技產業挺過難關的重要一環。(延伸閱讀:我在智邦竹南廠「抗疫」的日子:每天出門就像「與妻訣別」!)
18小時興建竹科大型篩檢站
「新竹市,沒有停班的空間,」新竹市長林智堅表示,竹科產線24小時運作,因此生活圈也無法一日暫停,過去40天,雖然是全國是三級警戒,但防疫工作其實已經進入「準四級」,「台灣從未遇到這樣嚴峻的疫情,抗疫過程都是邊做邊學邊調整,不只是守住市民,也為了守護位處竹科的護國神山群」。
林智堅分析「守住竹科」有兩大特殊性,一是竹科範圍從新竹市到新竹縣,苗栗縣也有衛星園區,緊密的「跨縣市協作」成為一大關鍵,所以6月初在苗栗竹南疫情升溫時,與竹縣苗縣成立「竹竹苗防疫聯盟」,共同追進抗疫工作。二是竹科是中央管轄的工業區,但是衛生醫療系統由地方政府統籌,在抗疫分秒必爭的時刻,特別需要中央與地方無間的合作。
6月初在竹科園區內設置的大型社區篩檢站,就是協作成功的重要一役。
6月4日正當日本捐贈的第一批123萬劑疫苗抵台,當天下午4時,竹科園區中心所在的篤行路上,出現一處佔地2500坪的大型社區篩檢站,從無到有,前後只花18小時,並在隔日投入移工篩檢工作,五天共完成5213人篩檢,共找出八位PCR陽性的確診案例,積極防堵疫情擴散。(延伸閱讀:阻斷移工傳播鏈!竹科搭起戰地醫院營帳,預計每日篩檢1000人)
這項專案在新竹市協請總統支援,國防部派遣國軍搭建,科技部園區管理局協力對接廠家,市政府調動醫療與行政人力,單日就達500人輪班運行,並且動員警消系統,通力合作完成緊急任務,這是竹科40年來,首度由地方政府協力施建的公共設施。
竹科園區能否「只進不出」?
疫情危急時刻,新竹市是否曾經推演更高警戒的生活圈防疫?甚至是「園區只進不出」的極端狀態?
「竹科不可能施行只進不出,整個新竹都需要是可進可出的狀態,」林智堅表示,雖然從地理狀況來看,竹科園區範圍再大,也都有單獨的管制口,廠家員工也都有工作證,可以做到交通管制,但是園區之內沒有生活機能,人員還是需要保持可進可出。
從防疫概念來看,如果管制需要再升級,可能得降低園區員工與外界的接觸,若需要移居旅館,新竹市的旅館量能也無法承擔。所以不管是疫情走緩或升溫,都還是得進行基本的四大環節:篩檢、隔離、疫調、疫苗。
為了守護「竹竹苗科技產業帶」,新竹市政府強化「在地防疫」四大具體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