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聽老闆的,就錯了!

刁明芳
user

刁明芳

2003-01-01

瀏覽數 19,050+

聽老闆的,就錯了!
 

本文出自 2003 / 1月號雜誌 第199期遠見雜誌

聽老闆的,就錯了!」

乍聽這句話,會讓很多人愣一下,但仔細去想,它的涵意很深,並不是鼓勵你天底下老闆的話都不要聽,而是你要更有擔當,在幫助老闆做決策時,對結果負責任,不是對老闆負責任,不要動不動就搬出老闆來背書或是拖老闆下水。這才是ING安泰總裁潘燊昌出這本管理教戰手冊的真正用意。

例如他談到:「MBA只能教出第二名!」可能也會令很多管理學院的師生為之氣結,其實他的用心是提醒大家:第一名與第二名的成功是絕對截然不同的!但是MBA一體通用的課程、訓練,卻把所有人都變成一個樣子。因此他常開玩笑說,念了很多管理叢書的最大心得就是:「讓我瞭解了What Not To Do(不做什麼!)」

在潘燊昌新出的這本著作裡,有一個很清楚的主軸:「Make a difference(與眾不同)才是通往成功的捷徑!」

他在書中很坦率地點出:我喜歡做「與眾不同」的事情,是因為我很懶惰。

與眾不同才有機會

因為做從來沒有人做過的事,就沒有與人一較高下的壓力,更可以發揮自己。反而是跟著前人的腳步,走相同的路線,以為這樣比較容易成功,但其實必須做得比前人更好,才能有所超越。

而且當你做「與眾不同」的事時,還可以看到更多機會,因為在你之前,從來沒人做過相同的事情,沒有人發現這裡面其實隱含著許多契機。因此每當我想達成高目標的績效,以「與眾不同」的方法來做,成功的機會反而比較大。

潘燊昌以他這兩年來的經歷做舉證。

兩年前,當獲知美國安泰總公司決定將國際壽險部門賣給荷蘭的ING集團時,潘燊昌形容這是他生涯職場中「最錯愕、也最挫折的一天」。他始終不敢相信自己一手建起的台灣安泰人壽,業績列名全國第四,曾被評選為亞洲最傑出的保險公司,而且是家很賺錢的公司,竟會淪為作嫁他人、被「賣」掉的命運。

新東家ING集團入主後,許多人都在等著看他如何出招,因應這場企業併購的新變局。

結果他「不按牌理出牌」的第一招,是公司合併後立刻宣布「不裁員」。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大部分的公司在合併以後都會裁員,理由不外乎是節省成本。但他認為公司如果要請人走路,有辦法、能幹的人一定先走了,剩下來的員工不知道哪天輪到自己被炒魷魚,肯定是惶惶不可終日,一定不會全心全意做好工作,如何能夠達到新老闆更高的要求?

要知道新老闆都是花了不少銀兩進行併購,勢必訂下更高的業績目標,才能賺回他收購的成本。員工要加倍努力,才能讓新老闆滿意,壓力其實相當大,此時更需要穩住軍心,提振士氣,所以他極力主張絕不裁員:

「在併購過程中,我不但不裁員,還極力挽留員工,並且在人事的布局上,頗費一番心思考量,因為我看過不少合併失敗的案例,都是雙方把精力內耗在爭權奪位上,因此我決定從自身做起,釋出最大的善意和權力。

照理說安泰被ING集團併購,應該是被消滅的公司,唯獨在台灣例外,因為安泰的營業額和員工人數,都是原先ING集團旗下壽險公司喬治亞的十倍,因此安泰成了續存公司,喬治亞反被消滅,但我還是主動讓出總經理的職位,由原安泰的執行副總經理石寶忠接任,另外幾個最重要的職位,財務長、人事和市場部主管,都由原來喬治亞的主管擔綱,以穩住人心大局。」

讓員工為目標全力以赴

潘燊昌不按牌理出的第二張牌,是在兩家公司合併不到半年,正值兵荒馬亂的整合階段,獨排眾議,堅持報名參加「國家品質獎」。這個全國性的比賽,過去37年都只有製造業報名參加,被業界視為卓越管理的最高榮譽,台積電、華碩、IBM等都曾得獎。當時一位記者朋友很不屑地問道:「保險業也敢來參加?」同仁們也都認為參賽的時機非常不利。果然去年落選了,但是今年就風風光光地抱回獎盃,又在保險業寫下創舉。

潘燊昌當時執意參賽的動機有兩個:

第一,他認為過去十幾年來,安泰一直在衝業績,目標能達成就已經很滿意了,沒有餘暇檢視工作的流程和品質。利用這回合併變革的時機,正好進行內部的大整頓,藉著參賽將企業裡的人、事、制度、策略做一個總體檢,等於是把企業的優缺點全都揭露出來,在短期間內改善工作流程。

第二,當時常有人問他,難道雙方合併後,不曾出現派系傾軋或是人事鬥爭的現象?他很坦白地回答:「彼此是要花些時間和力氣去適應對方,但要花心思和時間去鬥倒對方,我看很難!因為他們有太多『正事』都忙不完了。」

他的作法很簡單,就是定下一個非常高目標的營業計畫,讓大家全部的精力都放在這個看似不可能達成的任務上。當人人絞盡腦汁、全力以赴,甚至熬夜加班都未必能完成新任務,誰還有時間力氣去爭位子、傳流言,和打小報告?

外勤人員忙著衝業績,內勤人員他也沒讓他們閒著。尤其他堅持不裁員,在人手充裕的情況下,參加「國家品質獎」的競爭,可以讓大家都有工作忙,而且忙得很有意義,在短期內看到表現績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