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蔡英文總統要嚴懲攻擊者,殊不知背後有滿滿洋蔥味?

彭杏珠
user

彭杏珠

2021-06-02

瀏覽數 41,550+

圖/醫療量能緊繃的狀況下,前線醫護人員的更是壓力山大。池孟諭攝
圖/醫療量能緊繃的狀況下,前線醫護人員的更是壓力山大。池孟諭攝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這幾天,陸續發生確診者病患鬧事,甚至襲擊醫護的脫序行為,總統蔡英文昨天(6月2日)特地以視訊方式,向受傷的護理師致意,並強調「任何攻擊醫護的暴力事件,一定會依法嚴辦」。但總統可能不知道的是,任何攻擊事件背後,都有深層的心理問題,如果透過心理師、社工師徹底瞭解,可能藏有滿滿的洋蔥味。

台灣自從爆發第二波疫情後,民眾「自主封城」時間逼近20天,許多人出現焦慮不安,全民幾乎都處在心理「壓力鍋」即將爆炸的邊緣,尤其是被隔離的確診者、家屬,以及第一線的醫護、警消人員。

當各界忙於抗疫之際,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李明濱強烈建議,全民都要進行自我「情緒困擾」的「快篩」跟「普篩」,否則恐將壓垮醫療體系與家庭生活。

根據國外的防疫經驗顯示,疫情初期,各國都忙著封城:防堵跟救治,接著就是施打疫苗,加速達成「群體免疫」目標,第三波就是心理作戰了。

諮商心理師公會聯會副理事長羅惠群提醒,理論上,這三件事應該要同步啟動,但台灣這一波的疫情來得又猛又急,各界得先緊急處理前兩件事,但,現在要儘快關注心理層面的問題,並即時給予協助。

從5月15日,台灣首次單日確診案例破百(180例)之後,民眾的焦慮也跟著確診數字,不斷飆升。尤其,當在家猝死、專責病床不足、確診者被送到中南部等訊息一一曝光後,自主關在家裡的民眾,開始惶恐不安,深怕自己也被感染了。

尤其,住在醫療院所附近的居民,從早到晚都聽到呼嘯而過的救護車鳴笛聲,即便三更半夜,也會被突如其來的鳴笛聲震醒。當這種生活持續半個月之後,幾乎全民都出現多多少少的心理問題,更遑論被隔離的確診者。

確診病患出現脫序行為,是壓力鍋爆炸的警訊

5月31日上午7點多,新北市雙和醫院,一名確診病患疑似情緒不穩定,涉嫌拿水果刀襲擊護理師,造成3人手部、腹部等多處刀傷。指揮中心對此表達嚴厲譴責,副指揮官陳宗彥強調,不容許醫護人員受到暴力,會立即做出明確處置。昨天(6月2日)蔡英文視訊慰問後,還指派指揮官陳時中代為前往探視住院的護理師。

其實,在雙和醫院襲擊事件的前10天,就有台大醫院的住院醫師分享他在值班時,遇到「確診病患爆衝隔離病房,不戴口罩對醫護人員狂咳嗽」的經歷。這名病患先前已有隨地大小便、發脾氣、亂拔管路等行為,讓第一線醫護人員身心俱疲,既要與病毒作戰,還要應付病患突如其來的脫序行為。

就在昨天(6月2日)凌晨,台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也爆發一名在急診室組合屋的確診者,不滿服用醫生開立的安眠藥無效又頭痛,情緒失控,拿木棍砸毀玻璃。

其實,確診者接二連三的脫序行為,正是「壓力」鍋快爆炸的警訊,政府嚴辦攻擊者是一回事,心理師、社工師要儘快介入,瞭解背後原因,否則爆衝行為還會再發生。

一旦確診者心理問題無法解決,不僅醫護人員疲於奔命,連前往處理失控場面的警察也會處在高風險當中,讓匱乏的警力更為吃緊。

襲擊問題複雜,涉及反社會人格、潛在疾病以及譫妄症

為何,確診者會頻頻出現脫序行為?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李明濱表示,去年7月時,台灣陸續解禁過正常生活,但調查15歲以上的國人發現,仍有高達45%承受疫情所帶來的壓力。現在疫情更為嚴峻,政府突然將全國提升為三級警戒,又沒有相對應的配套措施,這個壓力會襲擊每一個人,大家都處在急性的壓力期。

尤其,多數確診者都處在擔心「病情惡化」「死亡」的恐懼當中,加上親人無法在身邊照顧,甚至全家都確診,分散在不同地方治療,有的則是孤身一人的單身漢或遊民,情緒易於激動而突發脫序行為,如果心理師、社工師能介入瞭解,會發現各有不同的心理因素,甚至有充滿洋蔥味、令人鼻酸的故事。

新光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詹佳達進一步分析,以這次的疫情重災區萬華為例,有不少弱勢族群,生活在底層,面臨經濟困境、婚姻破碎、獨居、生病等問題,會有一些反社會人格,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比較容易用暴力去索求,藉此得到解決;還有些確診者原本就有潛在疾病,例如長期酗酒,在醫院無法飲酒,出現「酒精戒斷」的後遺症,曾有病人以為點滴被加入毒藥要害死他,而攻擊護理師。

多數確診者為老人家,加上重災區有不少弱勢族群染疫,因此「心理健康」救治也是刻不容緩。池孟諭攝

多數確診者為老人家,加上重災區有不少弱勢族群染疫,因此「心理健康」救治也是刻不容緩。池孟諭攝

另外,還要特別注意,這次確診者以老人居多,緊急住院或有失智現象者,很容易產生譫妄症,引起視幻覺、聽幻覺、甚至各種妄想,例如有小偷闖進家門、有人要害他,帶來脫序行為。

詹佳達建議,在醫院接受治療的確診病患,可以向醫護人員尋求協助;如果是在檢疫中心的人,可以打1925諮詢;確診者家屬或一般民眾,可下載「心情溫度計」App,檢視情緒狀態,如是輕度困擾者,可以找朋友聊一聊,中度情緒困擾者,可以藉助安心專線,跟諮商人員談談,如果是重度困擾者,建議就近找精神科診所就醫。

第一線醫護人員壓力爆棚,亟需暫居地以及幫忙照顧孩子

不過,現在最迫切要解決的,應是被隔離確診者,以及第一線醫護人員的心理問題。

羅惠群指出,病患每天看到的都是儀器跟穿著「兔寶寶」裝的醫護人員,他們被世界隔絕了,更為驚恐。這群被關在「新冠病毒」泡泡裡的病患,見不到家人,沒有任何慰藉,即便心理醫師進駐幫忙,開藥緩解情緒,仍無法取代人與人之間的關懷。

他進一步指出,已有研究報告指出,新冠病毒會影響大腦的神經功能,導致精神出現狀況。台灣是高科技島,業者是否能協助醫院,建置讓病患與親友互動的環境,例如機器人等視訊設備,讓心理師有工具可提供「類面對面」的諮商服務,並協助病患與家人或外界聯繫,平穩情緒。

再來是,第一線醫護人員的心理壓力。同時也是馬偕醫院諮商心理師的羅惠群表示,醫護人員幫病患對抗病毒之餘,也很擔心自身安危,或是將病毒帶回家傳染給親人,有人只好急就章在外面暫住。尤其,很多女性醫護還要憂心孩子在家上課、照顧的問題,真的是蠟燭二頭燒。迫切希望政府能統籌規劃,提供醫護暫住的處所,以及可以讓孩子上課或被照顧的地方。

「這樣醫護人員才能無後顧之憂,全心全力照顧病患,」羅惠群說。

面對疫情,大家都要展開一場防疫「心」生活運動。李明濱表示,站在預防的立場,全民共同面對災難,在家戒備的當下,防疫防鬱,心情也要「快篩」!透過各種App,花3分鐘進行情緒困擾的自我大「普篩」。如出現焦慮或易生氣狀況,要適時尋找解決辦法,不要拖延而導致惡化。

他再次提醒,尤其,在急性壓力後,全民會遇到慢性的長期壓力,例如國家經濟受衝擊、許多人會失業或家人過世等問題,政府應提出大規模的救濟措施及精進社會安全網,以協助國人度過難關。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