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一群剛完成美國研究所申請手續的大學畢業生,有感於中美入學制度的天淵之別,於是我們為大學聯招勾繪出一幅嶄新的景象,取利而避害,或可為我們傳統的、刻板的取才方式,提供一些新的刺激。
構想中的制度以「申請」為主要途徑,由全國各大學各系成立自己的招生委員會,委員人數必須儘量多,以防少數人操縱。
成立教育測驗機構
充分而必要的條件是有一個具有公信力的教育測驗機構,其公正性至少必須如今日的大學聯招會。此機構提供如國文、三民主義等共同科目及數學、英文、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地球科學等分科科目之單項測驗。這些測驗任何人均可報考,無論是國小、國中畢業,高一、高二或高三,或已高中畢業多年。各項分科考試一年舉辦三次以上,共同科目也是如此,不過是兩科同時測驗。
考試成績至此只代表一種個人程度的基本資料。學生必須因應各校各系不同的要求,提供各科測驗成績及高中成績單(無高中學歷者免)、讀書計畫、或特殊成就證明,以供各校各系的招生委員會作為參考。
例如某大學電機系要求國文八十分、三民主義七十分,其餘數學、物理、英文均六十分以上,則一位想申請此所大學此科系的高中生,可以在高中三年內,在自己最佳狀態下,選擇適合的時間,考完所有必須考的科目。
只要在申請截止前擁有以上五科的成績,並在下限以上,便可提出申請好並提出他的讀書計畫、高中成績單及其他有助於評定他個人成就的文件,例如參加科學展覽榮獲第一名等。高二便可提出申請,若獲得入學許可,即可跳級就讀。自學成功者,只要參加各科考試,一樣可以提出申請。
在此新制度下,不僅資優生得以自由發揮,也為大學選擇了適合的學生。其體優點包括:
一、學生不必只因七月初的一次考試,就決定了未來。他可以把他欲準備的科目,有計畫地安排,一旦考不好,可以再來一次,直到自己滿意為止,這也就是為什麼分科考試每年需舉辦三次以上的原因。
必須提出讀書計畫
二、學生進入高中後,就必須開始衡量自己的興趣、能力,以決定應準備的科目;能力強且興趣廣的學生也可以作廣泛的申請。
最重要的是在他提出申請時,必須提出一份讀書計畫,說明為何要選讀此科系,為何此科系適合他,他認為自己在此科系上會有什麼特殊表現等,並且提出具體的證明,例如曾設計某物而得獎,或曾發表過某類卓越文章於書刊上。而委員會也可據此判斷一位學生是真的有興趣或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如此一來,可消除學生只以考試取勝的不正確心理,同時鼓勵學生勇於表現自己的才華。
三、在現行聯考制度下,學生往往選校不選系,造成許多明星學校,不適才的現象普遍存於校園之中,學生的抱怨聲時有所聞。
但在此新制度下,各科系已從各校中獨立出來,相關科系間的排名,才是學生應該關心的重點。當實行「申請」制度後,學校本身的名氣已不是重要考慮因素,而該校在本科系方面的名聲及設備、師資才是重點。這樣無形中便消除了明星學校。
新制度利多於弊
此外,申請是學生自願提出的,他想唸的才提出申請,不見得申請不到台大就丟臉,因為在這個科系,也許成大就比台大好。這樣學生能適才適性地發揮所長。
綜觀以上所言,此一新制度確實利多於弊,先決條件是必須存在一個具有公信力的教育測驗機構,此機構是常設的,出題人員是專業的,採用簽約的方式約束不得洩露考試題目;而各校各系的招生審查委員會也必須藉團體的制衡作用,拒絕走後門的人。
身為聯考制度下的過來人,我們提出這項構想,希望能創造一個自由開放、適才適性的教育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