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我們給他們訊息呢?如果不帶問號、不涉及他們個人且急迫的事務,最正常的反應就是:沒有反應(已讀不回)。不寫字總可來個貼圖吧?花心思找創意貼圖這種好康事是不會留給爸媽的,爸媽能等的,就是那種最快速可取得的陳腔濫調「公文式貼圖」。(本文摘自《家有青少年之爸媽的33個修練》,作者為彭菊仙,以下為摘文。)
大男孩出了家門之後,似乎相當習慣、也很享受「被丟掉」的感覺。他們多半是悄然無訊也無息的。
天冷了,會不會捎來一聲問候?不會!
爆炸性大新聞發生時,會不會丟一點漣漪來討論?不可能!
而我們給他們訊息呢?如果不帶問號、不涉及他們個人且急迫的事務,最正常的反應就是:沒有反應(已讀不回)。
如果渴望他們的回覆呢?那就發一個極度明顯「事關他們」的訊息,並且句尾一定要記得帶上一個明顯的「?」,以勾起他們回答問題的「反射動作」。如此,爸媽應該就可以寬心坐等兒子們稀珍的回應了。
不過投資報酬率非常低,任憑爸媽發出的是如何千絲萬縷的關愛(只差沒留下送橘子的動人背影照片),兒子們的回覆千篇一律:好!(一個字哪成篇?而且他們絕不可能還費事加個驚嘆號);當然也有兩個字的時候,那就是:OK。
不寫字總可來個貼圖吧?花心思找創意貼圖這種好康事是不會留給爸媽的,爸媽能等的,就是那種最快速可取得的陳腔濫調「公文式貼圖」。
你說,兒子們什麼時候會主動上門?那還用說,過不下去的時候啊!那什麼時候過不下去呢?當然是缺ㄎㄡ ㄎㄡ的時候。這是養了狼心狗肺的白眼狼嗎?
某個週末晚上,我在外邊參加聚會,接到了念電影系的兒子非常稀有的電話,但卻不是來要ㄎㄡ ㄎㄡ的。
「媽,我剛才搬道具的時候,不小心被一張大桌子壓到了好幾根手指頭,都腫起來了,現在非常痛,我覺得不太對勁,怕手指頭骨折,你覺得我應該明天去看門診,還是現在處理?媽你覺得怎麼做比較好?」
哇!這一大串,真是我兒子嗎?
原來,平常沒給訊息,就是最好的訊息;有訊息來,就是有大條事;原來,不發訊息,並不代表風箏放出去就斷了線,那放風箏的細線一直都在,而且緊密又堅韌。
我終於知道為什麼兒子住校去,我很少朝思暮想擔心又受怕了。因為,我心裡一直都非常清楚,兒子若真遇上重大的事,絕對會在第一時間告訴我們、主動向我們諮詢、和我們討論。
細線不是只繫住了那一頭的風箏,做媽的我這一端,一直都能穩穩感受到牽繫的線握在我手裡。那是因為我並非突然就放掉這只風箏,而是從好端端拿著風箏、裝上了線軸,先試放一點線,等他飛穩了,確實掌握到這只風箏的舞動方向與振動頻率,才慢慢的、一點一點地放長了線。
如今,我感受到我手裡的線不時跳動著、有力地亂竄著,我清楚,那飛得有點遠又不算太遠的風箏正舞動翅膀、享受自己的飛行練習,即使有時絲線緊繃、竄得慌亂無章,也得放手讓他自個兒挺住大風的摧折,御風而上,我很能理解他沒有心思意念也沒有時間頻頻回頭。
但是,何時能看到孩子們進化成貼心的「已讀有回」?甚至達到既不讓人操心又很懂事的「已『獨』又回」呢?根據我多方蒐集的資料顯示,那真的有得等了,曙光可能出現在他們當爸爸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