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龐氏騙局」馬多夫有財富聲望,為何還要吸金?主謀與追隨者都缺少這兩種「致富心態」

一旦有錢,就會做出瘋狂的事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4-01-26

瀏覽數 54,700+

僅為情境圖。取自pexels
僅為情境圖。取自pexels
00:00
00:00

編按:釀成史上最大「龐氏騙局」的主謀馬多夫被判最高刑期150年,近日在獄中過世。從後見之明來看,他的龐氏騙局應該是顯而易見。他提出的報酬率從沒有改變,而且是由相對不知名的會計公司審計,還拒絕公布更多如何達到這些報酬率的資訊。(本文摘自《致富心態》,作者為摩根.豪瑟Morgan Housel,以下為摘文。)

那斯達克前主席馬多夫為何進行「龐氏騙局」?

現在我們來看伯納.馬多夫(Bernard Madoff)的例子。他的罪行人盡皆知。在查爾斯.龐茲(Charles Ponzi)的龐氏騙局(Ponzi scheme)*後,馬多夫堪稱是最惡名昭彰的「龐氏騙子」。他在騙局踢爆前已經詐騙投資人長達20年。諷刺的是,事件發生在古普塔的醜聞剛曝光幾週之後。

龐氏騙局:
龐茲成立一家承諾提供高額獲利的空殼公司到處吸金,然後將之後加入的投資人所繳的錢付給早期投資人,引誘更多人上當,直到整個機制無法持續下去為止。

早在醜聞讓馬多夫出名之前,他可是一位十分成功、受到認可的生意人。

馬多夫是配對股市買賣雙方的造市者(market maker),而且幹得有聲有色。1992年,《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如此描述馬多夫創辦的造市企業:

他打造一家獲利超高的證券公司:伯納.馬多夫投資證券公司(Bernard L. Madoff Investment Securities),從紐約證券交易所吸取龐大的股票交易量。馬多夫的公司每天在場外進行的電子交易量平均大約七億四千萬美元,相當於紐約證交所9%的交易量。馬多夫的公司之所以可以如此快速、廉價的執行交易,全因為它花錢請其他經紀公司以一股一美分的價格執行客戶的訂單,它就可以賺取大多數股票交易過程中買賣之間的利差。

這不是新聞記者針對一個還沒被踢爆的詐欺案做出的錯誤描述,馬多夫的造市業務完全是合法生意。一名離職員工說,馬多夫公司的造市團隊每年貢獻的營收介於2500萬至5000萬美元之間。

無論從哪方面來看,伯納.馬多夫的合法、非詐欺業務都稱得上是空前成功,讓他合法的累積龐大的財富。

然而,欺詐就是詐欺。

我們應該當著古普塔和馬多夫的面提出的問題是,為何明明已經是億萬富翁了,怎麼還會寧可賭上一切風險也要賺更多錢?

為了活下去而犯罪是一回事。一名奈及利亞詐騙藝術家對《紐約時報》說,他傷害別人會充滿罪惡感,但「貧窮會讓你感覺不到痛苦」。

僅為情境圖。取自pexels

僅為情境圖。取自pexels

只要2,880元,雜誌+亞諾納25吋行李箱一次帶回家!

古普塔和馬多夫的作為卻不是這麼一回事。他們已經要什麼有什麼:難以想像的財富、聲望、權力、自由。但他們棄這一切於不顧,只因為一心渴求要得到更多。

他們毫無滿足感。

沒有理由為了自己沒有、不需要的事物,賭上自己擁有、不可或缺的事物。這是再明顯不過的事,但大家總是視而不見。

高估事情可能成真的「故事」陷阱

現在,請想想同一套有限資訊與高風險會如何影響我們的財務決定。

為何眾人聽信電視節目中幾乎沒有成功紀錄的投資評論員提供的建議?部分原因是投資的風險非常高。挑對幾支股票就能不費太多力氣致富。如果某個人的預言有1%的機率可能成真,而且一旦成真就會改變你的人生,聽聽他怎麼說也不算瘋狂吧。僅僅是以防萬一。

財務觀點何其多,一旦你選定或偏好某一套策略,就會花錢、也會花心神投資它。如果你想要某一支股票漲10倍,它就和你成為命運共同體。如果你認為某一套特定的經濟政策會引發惡性通膨,它就成為你的立場。

這些可能都是低機率的賭注,問題是抱持這些觀點的人不能或不想調整成低機率,像是1%的機率。許多人預設一股堅定的信念:他們想要信以為真的事情就是不折不扣的事實,但他們這樣做只是因為有個巨大結果的可能性存在。

從後見之明來看,他的龐氏騙局應該是顯而易見。他提出的報酬率從沒有改變,而且是由相對不知名的會計公司審計,還拒絕公布更多如何達到這些報酬率的資訊。不過馬多夫可以從全世界最精明的投資人手中募集幾十億美元,

因為他能言善道,人人想要相信這是真的。

這就是前面幾章討論為何要預留犯錯空間、彈性與財務獨立等重要主題不可或缺的一大原因。

《致富心態:關於財富、貪婪與幸福的20堂理財課》,摩根.豪瑟(Morgan Housel)著,周玉文譯,天下文化出版

《致富心態:關於財富、貪婪與幸福的20堂理財課》,摩根.豪瑟(Morgan Housel)著,周玉文譯,天下文化出版

你可能也喜歡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數位專題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科技股投資日益成為趨勢,投資人瞭解市場動態成關鍵。近日《黃仁勳傳》作者史帝芬・維特訪台,在與張善政的對談中揭示輝達在桃園建立新總部如何彰顯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地位,與旺宏電子吳敏求一同解析台灣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