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慶不懂科技,卻有四大戰將,為經營之神打江山;正因為王永慶不懂科技,專業經理人才有發揮空間。
一是老臣出馬——台塑總經理李志村;二是日本IC(積體電路)國寶——台灣小松總經理瀧口蓮一;三是技術戰將——南亞科技總經理連日昌;四是台塑青壯派——南亞印刷電路板總經理張家鈁。
李志村為下一個台塑找出路
六十七歲的台塑總經理李志村,是國內PVC(聚氯乙烯)高手,也是王永慶昆仲王永在倚重的技術幕僚。李志村在科技領域默默練功了三十年。
1985年,台塑成立了電子專案小組。閉關三十年,李志村一出手,就打出電漿電視、藍芽通訊元件等高技術門檻的行業,讓外界嚇一跳。
李志村雖不是台塑科技的主戰派,但是當石化業進入成熟期,利潤愈來愈薄之時,即使已經六十七歲,老臣仍不得不出馬,為下一個台塑找出路。
不只李志村效忠台塑,他的兒子也是南亞科技的工程師。兩人是台塑「苦命」的科技父子檔。
台塑進入電子科技領域,李志村認為無庸置疑;但是看著日夜埋首工作,差點忘了結婚的兒子,李志村大嘆科技人難為。李志村說他在台塑四十幾年工作很辛苦,但他看身為科技人的兒子工作更辛苦,每天早出晚歸,也沒有假日。
成大化工系畢業的李志村,是典型的台塑工程師性格,勤勞樸實,追根究柢。進入台塑四十四年,至今辦公桌上,堆滿了英日雜誌,每天不斷吸收科技新知。
雖然台塑內部對科技主戰一直意見不一,不過李志村帶領的台塑公司,十幾年來閉關研究的科技項目,不下百項,在石化台塑轉型進入科技台塑之際,多年累積的內功終於開花結果。
瀧口蓮一讓台灣小松損益平衡
王永慶早在三十年前就對積體電路上游材料矽晶有興趣,但是一直不得其門而入。
直到1993年,王永慶父子到日本長崎,請來日本IC國寶——日本小松的瀧口蓮一,成立台灣小松,才一償夙願。
瀧口蓮一,在日本積體電路界是響噹噹的一號人物,他著作的《IC精典》,一本售價高達7萬日圓。當時王文洋曾對王永慶說,如果請不來瀧口,矽晶廠就不用蓋。
不過瀧口來台灣,王永慶就為大師出了道難題。王永慶希望生產矽晶材料的台灣小松,能長在臨海的雲林離島工業區內。
半導體既怕砂,更怕鹽,台灣小松如何旱地拔??「當時小松中西社長對我說,如果你能在麥寮建廠,沙漠也能長出花來,」瀧口說。
大師畢竟是大師,瀧口設計了各種技術防砂防鹽,真的讓麥寮開出了「矽晶」花。前年才開始量產的台灣小松,在積體電路景氣大衰退下,依然在今年6月損益平衡。
勤勞樸實是台塑的治家格言。瀧口進了台塑,不但台灣小松的招牌小到看不到,就連瀧口的午餐,常常是一顆梅子配白飯。
連日昌讓南科一戰成名
而與小松同年成立的南亞科技,能在短短三年內,由最後一名爬到台灣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第一大廠,也成為科技台塑的經營核心,不得不歸功於由連日昌領導的技術團隊。
南科總經理連日昌,是台積電總經理曾繁城成大電機系同班同學。曾任職美國德州儀器(TI)及超微(AMD)技術研發經理。
天生工程師性格的連日昌,在研發技術上精益求精。他在美國超微時擔任Flash(快閃記憶體)總教頭,也讓超微快閃領先巨人英特爾,一戰成名。
南科發言人副總經理高啟全來自英特爾,曾任職旺宏副總經理,研發及工廠經驗豐富,在市場行銷上也有獨到所長。另一副總陳宏謨,是南科第一位員工,也是南亞塑膠的科技重臣。
南科能一戰成名,外界看起來是因為DDR(倍數資料傳輸)押對寶,決策領先同業;但不可忽視的另一原因,是南科擺脫傳統科技製造模子,別看技術團隊都出身研發部門,卻堅持打自有品牌,靈敏的市場行銷嗅覺,也是連日昌團隊一大特色。
連日昌讓南科在短短的九個月內,今年訂單大幅轉向七成OEM(原廠委託製造加工),成為南科穩定軍心的重大策略。
在南科10月的法人說明會外,連日昌正和IBM(國際商業機器)伺服器部門闢室討論合作供貨。「以往是求都求不來的,」高啟全說。
張家鈁眼光獨到
除了專業經理人之外,台塑家族內也有倚重的科技重臣。目前執掌南亞印刷電路板總經理張家鈁,雖說是王永在的二女婿,不過從張家鈁身上,可以清楚看到王永慶的影子。
說起科技台塑,1984年南亞電子事業部開始發展印刷電路板(PCB)及銅箔基板,是台塑跨入電子事業的濫觴。
介入印刷電路板這個日本所謂的三K行業(環境危險骯髒),張家鈁卻能清楚掌握前景。
尤其是從1998年金融風暴後,從電子業榮景一路走來的張家鈁,就開始意識到電子產業馬上要遇到瓶頸。
王永慶敏銳的邏輯第六感,在張家鈁身上也看得到。「為什麼我們從CPU(中央處理器)486後,不再聽到686?」張家鈁分析,代表PC(個人電腦)帶動的資訊電子熱潮,碰到市場及技術瓶頸。
事實上2000年屬於個人電腦組件的印刷電路板果真跌到谷底,不過張家鈁立即切入另一塊積體電路封裝基板,今年第三季新產品覆晶載板第二代,通過英特爾認證並出貨,使得整體營收依然逆勢成長兩成。
聽張家鈁談經營理念,如同王永慶在現場一樣,張家鈁說這就是一個很重要的企業文化,「說到就要做,做就要做對。」
看起來斯文的張家鈁,個性十分果斷,更遵從絕對的紀律。他認為訂了制度就要執行。他不但把王永慶重視生產效率以及維持紀律的精神帶入南亞印刷電路板事業,南科也借重張家鈁經驗,注入集團文化。
不過講起企業,他很嚴肅地說,第一是賺錢,第二還是賺錢,因為賺錢才能履行對員工的承諾,對社會的承諾。「任何公司的前景,不是一剎那的決定,」張家鈁說。
王永慶不懂科技,但是聽簡報,抓數字的功夫,依然讓科技戰將見識到薑還是老的辣!(成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