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台北市文山區的興福國中「探索科學」課堂,你會發現科學教育原來並不是背不完的公式,也可以玩出許多有趣的花樣。
四樓的理化教室熱鬧哄哄,每位上課的國一學生想像自己是哈利波特,期待施展魔法變出卡通小鬼「史萊姆」。四、五個學生認真地注視著燒杯,一人將硼砂緩緩倒入裝有PVA(聚乙烯醇)的燒杯中,不斷攪拌,半透明的膠狀物逐漸成形,狀貌似卡通「魔鬼剋星」裡的可愛小鬼史萊姆。有的學生做出了有彈性的成品,有的則由於水分過多而成一灘漿糊。學生黃智一手捧著他從每一組搜括來的實驗結果,「秀」給同組女生炫耀,一顆顆五顏六色的膠狀物彷彿珠寶般晶瑩剔透。
化學實驗就像變魔術
「化學實驗就像變魔術,孩子自然會被吸引,」課程設計與指導的老師江郁星說。
名為「史萊姆」的實驗是興福國中「探索科學」的課程之一,主要目的是要讓小孩子在動手做實驗中瞭解不同化學物質相互作用的特性,以及不同變因下物質作用的差異性。
「探索科學」創意來自於兩年前興福國中前校長林筱瑩的理念,當時為了推廣科學教育,決定增設選修課程加強實驗,沒想到獲得台北市北政國中等四所學校熱烈反應,並決定共同推廣,興福國中便率先推出科學實驗課程;從去年開課以來便獲得學生喜愛,人本教育基金會更稱許為富有創意的科學教育教學範例。
攤開「探索科學」每週的課表,「魔幣」「史萊姆」這些在魔幻童話般的名稱下有著淺顯易懂的化學反應。
教務主任陳錦謀稱這些實驗為「微量實驗」,意味在實驗取材上以生活隨手可得的材料為原則,如「魔幣」的實驗,便以一元銅板做為素材,經過稀鹽酸與氫氧化鈉作用,加熱之後竟然會搖身一變成為一枚金幣。「卡通般的名稱可讓初次接觸實驗的學生對化學名詞不會感到恐懼,」江郁星表示。
不考試的必修課
令人意外的是,老師發現平常愛玩、成績表現比較差的小朋友,反而在實驗的過程中獲得最多的成就感。
江郁星老師表示,平常文靜、成績較好的學生可能太在乎實驗的結果,有時不敢大膽嘗試反而弄巧成拙。平常好動坐不住的孩子,實驗正好給予他們發洩精力的機會。
每隔週上兩堂、沒有考試測驗的「探索科學」課,並未被校方列為選修,而列為一年級必修課程,顯示校方重視程度。
參與課程計畫的理化老師廖玉圓認為,探索科學課程內容包含化學反應、力學等常識,正好可與國二理化課程接軌。
今年升上國二的學生周興達笑說科學探索課程是門有趣的課,其中「史萊姆」實驗更令他印象深刻,如今國二開始接觸理化課程,他不感到懼怕,反而對化學相關知識開始感興趣。
由於課程範圍天馬行空,老師不僅要讓孩子探索科學,也要摸索教學的方向。陳錦謀坦言,沒有範圍的課程最難教,教材沒有前例可循,老師必須腦力激盪。
如同九年一貫目前遇到的問題,如何讓教學的創新傳承下去,讓孩子對學習持續感到興趣,不僅對「探索科學」課程老師或對全國老師而言都是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