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書寫成為我內心思潮的感性出口,我對「事情」與「世情」的觀點開始有所改變。雖然這改變十分細微,我卻感覺了其中的不同。比如看一幅畫,不僅著眼它整體的美感,那細膩處的線條及色彩,也能絲絲入扣於心,尤其對作者蘊涵於作品中的思維與情感,更希望深刻地意會、體悟。又比如讀一本書,眼觀心想之外,每當生起「心有戚戚焉」的感覺,真恨不能與作者晤面,暢然傾談,循著一條語言之河,進入作者的智慧之洋。
這樣的強烈意念,也發生於我在演講的準備上。前陣子我受邀為護理人員作一場專題演講,為了避免思考內容的狹窄或主觀,事前我特意與幾位熟識的護士朋友談話。這才發現,白衣天使的生活原來有著如此不為人知的辛苦。她們的日夜輪值,她們近距離面對生老病死的壓力,對外人而言,真是「隔行如隔山」了。不同的領域,不同的層次,就有不同的實相,這場演講,似乎已不是我去表達看法,而是白衣天使們為我上了珍貴的一課。
現今社會許多人強調「終身學習」,這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呼籲。而我喜歡把自我學習放眼於周遭的人事物,將生活視為課堂,不斷觀照、思考、虛心探討。這種不分領域的進入、對他人智慧的透視,讓我猶如隨時隨地閱讀著一本本生命之書。
最近我甫從美國探視女兒回來,在與小外孫相處的時刻裡,我驚訝地發現女兒竟有那麼大的耐心、溫柔與豐沛的愛,她可以為了全心照顧孩子,而捨棄自我成就感極高的工作。我回想自己在教養孩子時是一個怎麼的媽媽?我去問了父母,他們說,「妳給孩子很多的愛。」又去問了女兒,她們說,「妳是很好的媽媽。」
這樣的母親形象在我自己彷彿是渾然不覺的,我在女兒身上發現了我自己。這樣的發現讓我的內心充滿欣慰。三十年前,我對女兒們的愛是一個平面,三十年後,我這上一代的人看著下一代的女兒如何對待她的下一代,不同的平面已經形成了立體的視點,讓我立體地看見了愛的面貌。世界真是母愛構築起來的,一層層、一代代,綿延著無止盡的愛。
人隨時都處於愛之中、知識之中、豐富之中,但我們可能渾然不覺。唯有透過自我發現、自我學習,不斷地探勘挖掘,視界會愈來愈深邃,心胸會愈來愈寬廣,內在之河會愈來愈豐沛。假使我們每個人都如一條河般,以自己的水源沃潤大地,不斷地給予,不斷地用愛與外在連結,我想,這樣的自我學習,才能讓人生有著精采的意義。(專欄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