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高科技產業變成傳統產業

林美姿
user

林美姿

2002-10-01

瀏覽數 25,500+

高科技產業變成傳統產業
 

本文出自 2002 / 10月號雜誌 第196期遠見雜誌

台灣在1970到1980年代,曾經是石化王國,鞋業、製傘業、成衣業、帽業紛紛奪下世界第一的寶座;二十世紀的晚期,台灣躍升為電腦王國、半導體王國,跟當年的石化業一樣,上中下游完整的產業鏈,也讓台灣擁有許多的世界第一。

歷史的軌跡相同,如今高科技產業也不斷地西進大陸,台灣高科技產業最後的結局是否也會像傳統產業一樣,再拱手將一個個「世界第一」的頭銜讓給中國大陸呢?這是很多產業研究人員心中的憂慮。

產業發展的經驗是,「所有的產業最終都會走到成熟產業,也就是所謂的傳統產業,除非企業還可以再發展新的產品,」巨大機械董事長劉金標曾這麼說過。所以今日的高科技產業如果不再創新,終究也會逐步走向傳統產業化,甚至有些早已是名副其實的傳統產業了。

科技產品毛利不如傳統產業

美林投顧研究部負責人張惟閔指出,除了半導體業西進是為了取得大陸封閉的市場外,哪些產品是被業者丟到大陸去生產的,那些產業就是高科技類股中的傳統產業股了。

像掃描器、顯示器、印刷電路板(PCB)、筆記型電腦、電腦及周邊的滑鼠、鍵盤等產業,因為利潤連年下滑,所以業者大多將生產基地轉移到大陸,以壓低製造成本。很多投顧投信研究員其實早已視這些產業為傳統產業股了。

從股價上來看,電子股也不再是投資人的寵兒。今年初以來,除了電子股以外,傳統產業股的股價都在漲,汽車和橡膠、鋼鐵類股的漲幅更傲視群雄(表一)。

張惟閔最近也正在思考,高科技產業的股價開始傳統產業化會是短期的現象,還是未來長期的趨勢?

高科技類股的股價不斷滑落是有原因的。台灣是靠個人電腦產業起家的電腦王國,個人電腦需求不振,自然對台灣影響很大。雖然新光投信研究投資處副理呂大偉預估五到十年內,個人電腦還有10%左右的成長率,但成長率趨緩是不爭的事實,未來毛利也不太可能增加,更無法帶動其他周邊產業的需求。

高科技產業部分的毛利率開始往下降,相反地,這兩年來致力於成本降低的傳統產業,效果已經顯現。大華投顧協理陳自輝指出,2001年3月開始,資訊電子類股的毛利率明顯從20%一路下滑到15% 左右,一直到2002年3月份再往上升。但同時期,紡織人纖和鋼鐵金屬類的毛利率卻平穩地維持在12%~13%之間(表二)。

高科技產業和傳統產業有什麼分別,是技術創新?是高獲利?還是高股價、高本益比?

傳統產業做OEM(原廠委託製造加工)、ODM(設計代工)的工作,其實高科技也做,在張惟閔眼裡,不少高科技公司的企業營運模式和傳統產業並無差異。

例如生產筆記型電腦的廣達和製鞋業的寶成,前者被歸類為高科技產業,後者是標準的傳統產業,兩家都是全球最大單項產品的製造商,以ODM為主,也都擁有多元化的客戶。但是就毛利率來看,去年全年廣達只有12.7%,寶成卻高達28.7%。

另一個例子是英業達和豐泰,這兩家的特色是以單一客戶為導向,技術能力強,也做ODM。去年的毛利率,英業達是6.7%,豐泰是21%。傳統產業還勝過所謂的高科技產業。

單從稅前純益也難以分別誰是高科技產業。像廣達去年稅前純益的成長率10.5%,英業達只有5.8%,豐泰也有9.75%,寶成就高達19.9%。

「這麼看來,投資人不見得一定要買筆記型電腦公司的股票,乾脆買做鞋子的股票還可能賺得多,」張惟閔半開玩笑地解釋高科技股價傳統產業化的現象。

下游的組裝業,像電腦顯示器,是傳統化最明顯的高科技產業,雖然像PDA(個人數位助理)、手機、無線網路等還有一些利基,但因為生產規模小,利潤也可能被腐蝕掉。

至於台灣生產量達世界第一的掃描器,陳自輝說,可以算是「已經死掉」的產業。換句話說,不只是傳統產業,還是夕陽工業了。CD-ROM(唯讀型光碟機)的毛利現在還好一點,但長期來看,陳自輝認為還是往下的趨勢。技術層次不高的IC(積體電路)封裝,利潤不斷被壓縮也是很明顯的。

像印刷電路板的毛利率從30%一路降到5%,最近有些廠商已經開始賠錢,所以移到大陸的速度很快(頁233表三)。這是台灣企業的典型作法,為了延續產業生命,把成熟的產品轉到大陸生產,同時再接美國的新技術回來台灣製造。

張惟閔說,傳統產業因為兩岸分工的模式,所以降低成本,得到市場利基,現在高科技也循這樣的模式發展。

量大無益,企業最終要賺錢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大陸扮演台灣「加工出口區」的角色,是台灣可以繼續維持或是增加更多第一寶座的助力,但如果「世界第一」代表的只是量大,陳自輝認為,像CRT(映像管)顯示器、掃描器和滑鼠這些技術成熟的產品,台灣的第一未來很可能被大陸取代。

台灣擁有十四項資訊產品世界第一的頭銜,能夠證明台灣有絕對的競爭力嗎(表六,十四項產品的毛利率預估)?

再多的第一,終歸一句話,「賺錢才是最重要的目的,」張惟閔說,企業要考慮的是利潤是否維持得住,否則拿下像掃描器、顯示器這種產業的第一名,還是賺不到錢。

台灣真正的優勢在於完整的上中下游產業鏈、品質佳、彈性高以及價格低。

小小的台灣,卻擁有完整的電子產業群聚,足以發展所需的人才和技術能力,陳自輝說,美國大廠的採購中心大多還留在台灣,就是因為產業鏈完整的優勢,這是大陸現在還趕不上的。

而且台灣廠商的設計能力比大陸快,生產更具彈性,近幾年來利用兩岸結合的優勢,生產成本也比大陸低,加上已產生規模經濟,呂大偉說,「美日廠商下單下到台灣,風險最低。」

但是時間的優勢並不站在台灣這邊,「世界工廠」的大陸也會慢慢形成上中下游完整的電子產業結構。台灣企業想要拉大差距,維持競爭力的最大關鍵在於提高產品附加價值。

即使高科技產業降低成本的能力高於傳統產業,像廣達可以靠製程的改善,在一年內降低15%的生產成本;但張惟閔說,「壓低成本是一條不歸路,只有提高附加價值才是最好的辦法。」他認為,橫跨兩岸的捷安特和韓國的三星都是很好的範例。

另外進行產業整合,也能提高利潤。像鞋廠後來都走向垂直水平整合,因為只生產單一環節的產品利潤太薄,連結整個產業鏈,利潤才會提高。在這方面,張惟閔說,「寶成是相當領先的企業。」

電子產業中,光寶集團的五合一計畫,為的是利用產品的擴展來提高利潤;廣達進行更多的整合,也是同樣的目的。

純以代工為主,薄利多銷,賺的是辛苦錢,公司營業額雖好,但毛利很低,台灣許多高科技公司現在都面臨這樣的情況。像主機板的毛利率已經從30% 降到20%,今年還會往下降,所以華碩股價今年也創新低,已經多次破了90元的價位。

陳自輝舉例說,華碩如果只做主機板,會很辛苦。所以華碩改切入光碟機、PS2(遊戲機),進行產品的多角化經營,微星、技嘉則轉接代工的訂單,都是為了穩住獲利。電腦周邊產業的台達電、鴻海也不斷地找其他產品生產,擴充規模經濟,否則鴻海的毛利率也很難一直保持在25%以上(頁233表四)。

1980年代台灣傳統產業的外移風潮,前後歷經十年,如今電子產業重現西進風潮,但速度似乎來得更快。當年的石化王國轉移陣地發展後,資訊產業立刻接棒,撐起台灣電腦王國的一片天,這次若電腦王國也要前進大陸,台灣現在擁有的第一還可以維持多久?如果維持不了,未來又有什麼明星產業具備世界第一的潛力?

新市場挑戰第一產業

綜合來看,證券界目前看好台灣未來的明星產業包括IC設計、通訊和TFT-LCD(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IC設計可說是知識經濟的產業,陳自輝認為未來的毛利率仍可維持高成長(頁233表五)。光電業也頗具前景,呂大偉說,光電產業可發展數位相機、投影機、背投電視等產品,創新能力算是最好的。

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的半導體產業,未來也還有成長空間。張惟閔認為,台灣有產業群聚的效應,所以目前仍具優勢,但也不是絕對的優勢。

儘管台灣還有部分的產業優勢,但是要找到能替代個人電腦產業這樣具備上中下游的大塊市場不容易,多數的研究人員都不認為政府大力推動的生物科技擔當得起未來產業火車頭的重任。

在電腦和手機之後,沒有殺手級產品出現,產業創新的能見度低,陳自輝和呂大偉認為,未來能帶動新需求的源頭產業極可能是通訊業,通訊業起不來,個人電腦業的需求無法提升,全球的經濟發展就很不樂觀。

不過通訊產業是大陸發展的重點產業,就技術上來看,陳自輝認為兩岸的技術平行,但大陸有自己的市場、自己的規格,就算通訊產業是未來最有潛力的新興產業,台灣也占不到便宜。

呂大偉比較樂觀,他說,未來世界第一的產業還會是台灣的天下,因為大陸資訊業也往我們這裡下單。但外資系統的張惟閔卻悲觀地指出,本來台灣和大陸取得配合,可以把產業鏈連結起來,但因為三通不通,加上大陸是個封閉的市場,台灣的電子產業可能被連根拔起。

除了高科技業走向傳統產業化之外,未來市場需求不明確,企業赴大陸投資的合併報表缺乏時效以及不夠真實,加上高科技業員工配股不列入費用等,都會折損外資法人的信心。張惟閔說,「台灣高科技產業現在正面臨一個不大不小的危機。」

曾經攀登世界第一的產業,也會淪為台灣的夕陽工業。如果沒有創新,無法提高附加價值,今日的高科技產業很快也會成為明日的傳統產業。當維繫台灣經濟地位的高科技產業也沒落時,台灣的明天又在哪裡?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