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報名 免費報名 感受新東方花藝大師 - 凌宗湧的生活美學

阮大年:培養選擇的智慧

丁 望
user

丁 望

1988-03-15

瀏覽數 20,750+

阮大年:培養選擇的智慧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88 / 4月號雜誌 第022期遠見雜誌

很快地,再過十二年我們就進入二十一世紀了。

雖然時間是連續的,但二十一世紀多少與二十世紀有所不同,人類將進入一個科技更發達,更多元化的世界,我們人生需要應付的裝備也有所不同。站在教育的立場,二十一世紀與現在最大的不同,應該是要加強學生「作選擇的智慧」--The Wisdom of Decision Making。

大家都認為童年是最幸福的、最無憂無慮的,因為我們的一切都由父母親安排照顧,肚子餓了只要哭叫一聲就夠了,一個嬰孩要做的就是張口吸奶,生命就自然會成長。

但是很矛盾地,當成人都在懷念童年的美好,兒童卻又不斷地唱:「只要我長大、只要我長大」。

說穿了,人還是不喜歡任人擺佈的,就像一隻金絲雀一樣,雖有吃、有喝,但一輩子被人供養在籠子裡,是不甘心的,也發揮不出牠應有的歌喉水準。童年之所以可貴,是在於使我們有個安定成長及成熟的環境,如果人生一輩子都是童年的話,那可真是悲慘世界了。 小孩漸漸長大,有了自己的脾氣,對別人、對自己都是一種災難,造成糾紛及磨擦,但也就在這種考驗過程中,慢慢地建立起自己的性格,塑造自己人生的角色。

不喜歡任人擺佈

漸漸地,別人對你的存在開始在意,對你的意見予以尊重;但相對地,你自己也要付出更多的責任。因為你的一句話、一個行動,都是由你自己決定的,後果也要由你自己承當,你不能再以「我回去告訴爸爸(或媽媽)這句話來解決問題了。

很快地,很多切身的問題要由你自己來選擇了,唸什麼學校?選什麼系?追那一個異性朋友(或被那一位追)?找什麼工作?要不要出國進修?……人生就是不斷地透過選擇的過程在進行,選擇的正確與否就決定了每個人的成敗優劣。

歷史不斷地告訴我們,多少的戰爭、流血、亡國、革命,起因往往是一個極小的事件,而且往往是一個極小的選擇的錯誤,就種下了敗亡的因子。

對個人也是一樣。很多人一生可能因為一個小小的選擇而整個改觀,如果平常就對選擇的能力有所培養的話,在緊要關頭就可能造成極大的差異。

猛虎或美女

當然,有些選擇是要靠些運氣的。「泰西五十軼事」中有一段故事說到一位戰敗國的國王被抓去後,勝利者給他一個選擇的機會;在他面前有兩個外觀一樣的箱子叫他選,一只箱子內是一隻猛虎,另一只是一位美女,選上前者他就成為老虎的午餐,選到後者他就變成美女的丈夫。

他只有靠著運氣來選了,他選後打開,到底是什麼?「泰西五十軼事」的作者居然賣關子,故事到此打住,讓讀者自己去揣摩。有人說,作者是個哲學家,因此他認為選那一個的過程較重要,而結局並不重要。美女和老虎區別也不大,不是很多人都認為自己的妻子是「母老虎」嗎?

我們大部份人的選擇不會如此的戲劇化,但結果對我們的影響即很可能比上述的有過之無不及。你選的民意代表,可能影響到你及子女的前途;你選的工作,可能使你覺得自己有用或無用;你選的另一半,可能使你的環境變成天堂或地獄。

選擇既然是如此重要,我們就應在教育中多多強調其重要性,並且對學生予以教導,使他們有足夠的常識能對任何遇到的事件有足夠的背景知識,也需使他們有足夠的智慧能在分析是非得失後,有能力作一個正確的判斷。

尤其到了二十一世紀,有機器人幫我們勞力,電腦幫我們思想。人類目前大部份的工作,都已找到了幫手,一方面我們可有更多的時間來作自己愛作的事;但另一方面我們也害怕到底我的存在有什麼意義?勞心比不過電腦,勞力又比不過機器人,怪不得有的社會學家已在擔心人類會被機器人取代了。

全年唯一超值優惠!兩年訂閱送一年,最低25折起,錯過要再等明年!

但我們發現,電腦及機器人至少沒有自由選擇的能力,給它什麼樣的軟體,它就作怎樣的選擇;不如我們人類會舉一反三,突發奇想,獨立自主的思考出自己的解決方式,作自我的選擇。

教育泯滅選擇的需要

然而,我們的教育家似乎還沒有發現到訓練自我選擇能力的重要性,反而反其道的在教育中儘量泯滅選擇的需要。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我們就強調標準答案,穿一樣的衣服,唱一樣的歌,畫一樣的圖。那一個小孩畫一棵紅葉子的樹,一定招來老師的訓斥及同學的訕笑--台灣樹葉永不變色。那個學生畫了爸爸穿裙子的,更是視為大逆不道了--從沒見過蘇格蘭人?各門科目除了背誦,還是背誦。文史當然背誦,數學從九九乘法表也養成了背誦的習慣。

據說國中考數學,如果不會背只會用腦來思考再算的話,時間根本來不及。考試以繁雜來難倒學生,而不是以是否理解來訓練學生。很坦白地說,如果有個機器人冒充中、小學生去讀書的話,在現在制度下,除了音樂外一定都可以得第一名,因為記憶是電腦及機器人最拿手的專長!

二十一世紀雖是中國人的時代,但不是叫叫口號就可以達到的,否則的話,我們到了二十一世紀又要改叫「二十二世紀必定是中國人的世紀」來自我安慰了。我們的民族是優秀的,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中國人,又生存那麼久了。

據說上帝造人時,第一批烤得不夠熟,就是白種人;第二批烤焦了,就是黑人;第三批烤得恰到好處,就是黃種的中國人,上帝一高興,就多造了些中國人。現在單單中國大陸就有十億中國人,怪不得有人說如果所有中國人一起跳起來,同時掉下來的話,地球就會脫離軌道。

中國人不必作判斷

然而在新的時代,我們應接受新的考驗及挑戰,除了繼續發展我們優秀的一面外,也該彌補我們的缺點。中國人太多了,因此我們不易團結,本位主義較重。很矛盾的是,因為我們知道團結的重要,因此教育中強調群育,可是結果真正的團結不一定能做到,個人判斷選擇的能力反而消失了。

中國人在任何場合都可以不必作判斷及選擇。早上起來看兩、三份內容差不多的報紙,學生穿規定的制服,上學唸一樣的書,考一樣的試,中午吃便當或客飯,回家看電視,雖有三家電視,但播的是類似的節目,當然上床後也作同樣的夢。

在飯店中也可見到中、西觀念的不同;中餐店一桌只要一個人點菜,別人都會同意的,大家從同一盤子中挾看吃,不必擔心自己菜有沒有吃完。而在西餐廳,每人就要自己負責點,還要決定牛排幾分熟,飯後咖啡還是茶,咖啡要不要牛奶,要不要加糖,怪不得有些國人吃完一頓西餐後覺得好累,一輩子都沒作過那麼多重大的抉擇呢。

年輕人要求與眾不同

因此,在進入一個多元化的二十一世紀之際,我們不得不大聲疾呼,必需加強教育中培養獨立思考及選擇判斷的能力,使我們的下一代,在進入一個幸福的、有多樣性選擇的世界中時,不會手足無措,情願回到原始的、無選擇性的生活方式。以前年輕人只要隨著潮流走就好了,但漸漸地,現在年輕人也講求自我角色的與眾不同,這就是多元化的特徵。

老師在教育中一定要反映出這種時代訊息,除了以往的教導學生區別對與錯、黑與白外,更應讓學生知道,世界上有很多事物是介於對與錯及黑與白之間或之外的,對於那些事物,因人、因地、因時而應作不同的取捨。

因此,老師不能一輩子跟著學生教他每個選擇的對錯,只有儘量的教學生作正確判斷的方法,使他們在任何時間、地點、能按著自己的情況來作最正確的判斷。而我們的學生只有十二年的時間來接受這種教育及訓練,因為二十一世紀已經到了!

(阮大年為交通大學校長)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