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紡織業每年衍生近50萬噸廢棄物,但近來廢料處理愈來愈貴,疫情更凍結舊衣出口。紡織所找來14家業者、打破產業壁壘,籌組名為共創的循環紡織台灣隊!
走進方略顧問台北辦公室,只見8、9人圍著長桌七嘴八舌,一下聊自家庫存困境、一下說起近期技術進展。
他們都來自不同公司,平日裡有些彼此還有競爭關係。然而在這裡,卻能放下隔閡,彼此大談許多公司尚未公開的研發「內幕」。
這是集結了國內紡織廠、回收商、設備廠共14家業者,於2018年起成立的「紡織跨領域共創實驗室」(以下簡稱共創)。
有人形容,這是一支關乎台灣紡織業未來的「循環紡織台灣國家隊」,希望為台灣「循環紡織」,打通關鍵的任督二脈!
凝聚智慧,不再單打獨鬥
「以前寶特瓶再抽絲很簡單,可以單打獨鬥,但未來要發展舊衣回收,不團結、根本做不到!」富順纖維協理陳伯商一語道破共創的重要性。
回顧共創誕生,2016年,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永續驗證組組長李若華見政府力推循環經濟,開始著手盤點紡織業舊衣問題,深知其棘手難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