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廣明衝向全球第三大廠

江逸之 洪淑珍
user

江逸之 洪淑珍

2002-10-01

瀏覽數 22,750+

廣明衝向全球第三大廠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2 / 10月號雜誌 第196期遠見雜誌

2002年8月27日掛牌上櫃,台灣最大的薄型光碟機大廠廣明光電,是廣達電腦轉投資的第一隻金雞母。以廣達擁有廣明43.97%持股,每股持股成本為新台幣10.24元,法人預估廣明上櫃後,潛在未實現利益超過60億元以上。

2002年,廣明將躍登全球第三大薄型光碟機大廠寶座。受惠於今年初以來薄型複合式光碟機(Combo)市場的需求量大增,廣明預估今年出貨量可達四百萬台,其中Combo光碟機比重最高,達一百五十萬台,預計將可因此擠下日商TEAC與南韓LG,坐穩全球第三大薄型光碟機廠地位,並上看2002年營收62.16億元、EPS(稅前每股盈餘)16.4元的目標,較去年營收24億元大幅成長156%。

優異的品質,再加上全球最大的筆記型電腦製造商——廣達的扶植,構成了廣明光電的成功方程式。「在廣達的支持下,廣明爭取到第一個客戶,」廣明光電總經理簡貞介表示。

光碟機教父簡貞介加持

談到薄型光碟機,簡貞介絕對是代表人物之一。十幾年前,他是台灣工研院光電所第一批研究光碟機的精英,隨後被挖角到源興,替後來的建興電打下良好基礎。

1998年,簡貞介帶領了包括廣明現任的研發副總經理何世池等一批好手,向廣達董事長林百里提出創業計畫書,當年底租了桃園蘆竹鄉附近的一棟四層樓舊廠房,就簡成立了廣明。

簡貞介是台灣開發光碟機的先驅,從無到有建立起台灣光碟機產業的基礎研究。在1991年,擔任工研院光電所組長的簡貞介銜命開發光碟機產品,當時光碟機是非常冷門的產品,而且技術全都掌握在日商手裡,「我的第一台光碟機要2000美元,與現在不到40美元的價格,不能同日而語,」簡貞介回憶道。

有實力的人是不會被埋沒的。簡貞介在1995年底旋即被延攬到源興光電事業部,負責開發光碟機產品。在短暫的三年內,簡貞介為源興打造全球前三大的光碟機廠——建興電子。後來因為經營理念不同,1998年底,簡貞介離開建興。

離開建興的簡貞介,與當時急欲從筆記型電腦本業轉投資到相關產業的廣達董事長林百里,因而一拍即合。

為了避免陷入桌上型光碟機的惡性競爭漩渦,簡貞介與十多年的老搭檔何世池(現在為廣明研發處副總經理)1999年1月5日進入廣明開始,就全力開發進入門檻高、毛利最高的筆記型電腦用的薄型光碟機。

目前,廣明已為國際NB(筆記型電腦)大廠惠普(HP)、康柏(Compaq)、新力(Sony)與蓋特威(Gateway)、富士通等代工,而實際銷貨客戶除廣達外,還包括大眾、倫飛、志合與藍天等廠商。

2001年廣明的薄型光碟機出貨兩百萬台,僅占2001年全球三千萬台需求量的7%,廣明位居全球第五大薄型光碟機廠。2002年,隨著Combo光碟機成為市場當紅炸子雞,廣明預估今年整體出貨量將上翻一倍,以出貨量四百萬台,躍升全球第三大薄型光碟機廠。

廣明營運的前兩年並不順利,每年都賠錢,不過今年一舉翻身,開始賺錢,公司已經調高財務預測目標,EPS高達16.4元,名列台灣前五名的高獲利公司,股價也從掛牌的210元,一路升到300元附近盤整。如此風光的成績,印證了當年林百里的眼光的確有過人之處,三年內賺進了數十億的轉投資收入,然而,更值得佩服的是簡貞介對技術與產品的執著。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廣明之前已經有台達電等三家公司嘗試做薄型光碟機,不過由於技術不足,先後鎩羽而歸。廣明剛開始只選定進入障礙與毛利都高的薄型光碟機單項產品,本來以為原形(prototype)開發出來,馬上可以開始生產、銷售,卻一直苦於找不到客戶。簡貞介回憶當初的情景,「那時很痛苦,可是我們又沒有退路,只能抱著破釜沈舟的心情,繼續做下去。」簡貞介五十年次,長得壯壯的,說話條理分明,語調平緩。

他認為廣明突破的關鍵點在於市場看得準確、堅持技術和尊重人才。「廣明是國內研發最強的光碟機製造商,對工程師非常禮遇,儘管公司80%工程師都是剛畢業,廣明帶工程師還是有自己一套,」簡貞介表示。

勇敢專注投入禁區

此外,廣明成功的要訣在於勇敢與專注。廣明勇於投入被視為台灣光碟機業者的禁區——薄型光碟機領域,並且專注於技術研發,堅持自行開發,現已成功開發CD-ROM(唯讀型光碟機)、CD-RW(可複寫型光碟機)、DVD-ROM(唯讀型數位影音光碟機)及Combo光碟機完整的產品線。「廣明是台灣最早做薄型光碟機的廠商,技術很扎實,」建興營運副總經理蔡震星表示。

薄型光碟機業者必須不斷追求產品開發與客戶認證。簡貞介指出,台灣業者在薄型光碟機做好之後,「如果沒有及時通過客戶的認證,過了半年產品就會被淘汰掉。」簡貞介在源興時,就有經歷過雖然成功開發薄型光碟機、但沒有客戶要認證的窘況,「因為日本薄型光碟機廠商不認為台灣做得起來,國際筆記型電腦OEM(原廠委託製造加工)大廠也從來沒想過到台灣來買光碟機。」最後,這一項產品就黯然消失掉了。

在廣明拿到第一張訂單前,根本沒有人相信台灣會做薄型光碟機。三年多前,廣明在不被國際大廠看好的狀況下,毅然投入薄型光碟機的研發,第一個薄型光碟機產品花了十個月時間開發、客戶認證,較原先預估的六個月開發、認證時程整整延遲了四個月。

現在,全球前十大筆記型電腦大廠,已經超過五家是廣明的客戶。「只要我們做得出來,就不怕拿不到訂單,」簡貞介自信地表示。

堅持技術自主

廣明在薄型光碟機的道路上,單打獨鬥力抗日韓大廠。台灣只有廣明一家薄型光碟機廠商,聯發科技等IC(積體電路)設計公司對於薄型光碟機的技術支援較少;再加上廣明直接面對日本東芝(Toshiba)、TEAC、松下(Matsushita)與南韓LG全球前四大薄型光碟機廠商激烈經爭。簡貞介很早就深刻體驗到必須積極培養產品設計能力與自行開發技術。「廣明走在聯發的前面,因為我們的對手是日本、韓國人,」簡貞介指出。

廣明在光碟機的開發進度總是比台灣其他業者早一步。簡貞介表示,今年薄型光碟機最紅的Combo光碟機,廣明從一年多前就開始投入產品的研發,「當時國內也沒有人會做Combo,台灣想要做Combo的業者都在等聯發科技推出solution(解決方案)。」廣明卻領先一步在2001將Combo光碟機送客戶認證,並在2002年導入量產階段。

面對前有敵人(日韓大廠)、後有追兵(建興等新競爭者)的狀況,簡貞介自信地笑說,「廣明在薄型光碟機所建立起的研發功力與客戶的信心,是未來最大競爭力,而這一段路卻是其他競爭者必須走過的一段路。」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