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第三代接班人群像

丁 望
user

丁 望

1988-03-15

瀏覽數 16,550+

中共第三代接班人群像
 

本文出自 1988 / 4月號雜誌 第022期遠見雜誌

中共培植第三代接班群的計畫,已推展到最後階段。

去年九、十月間,中共召開「十三大」和「十三屆一中全會」,改組黨的中央機關;隨後,中共地方黨政領導機關,也逐步調整了人事。

今年三月二十五日,中共將在北平舉行第七屆「人大」首次會議,全面改組「國務院」(註)和「人大常委會」等政權機關;經過這次改組之後,中共高層權力的轉移便告一段落。

目前,中共第一代七十五歲以上老人,幾乎已退出中共中央級的決策和執行機構 包括政治局、書記處和國務院,權力已轉移給第二代和第三代;而第三代扮演了更具潛力的角色。在地方上,第三代則早掌握了實權。

權力「梯形推移」

自一九八三年九月中共召開「十二大」以來,中共便全面推行第三代接班群計畫,中央和地方的權力發生「梯形推移」。最初,中共的權力從基層到省,逐漸向第三代轉移,然後自下而上擠壓中央階層轉移。

這種「梯形推移」,也產生了權力運作的「世代交替」。最初,中共中央級的決策和執行機關,由第一代和第二代交替,而第三代的「分量」逐漸加重。就目前的政治勢態來看,中共「第三代的時代」似乎已經來臨了。

本文擬略為討論第三代的定義;第三代在「梯形推移」的興起;第三代的政見和「角色特徵」。

一、第三代的含義和興起。

關於中共世代的畫分和特點,筆者在幾年前已有長文論述;本文只略述籠統的三個世代的畫分。

中共的第一代,泛指一九三七年前成為中共幹部者;第二代是指從抗戰爆發(一九三七)到一九四九年成為中共幹部者。

第三代的含義有三:一、一九四九年後大學畢業;二、一九四九年後成為中共幹部;三、一九二八年或以後出生者。出生年代稍早一、二年,但在一九四九年後才正式成為中共幹部者,仍勉強算入第三代。

其實,第三代仍是廣義的名稱,如果把一九四九年後出生、在一九七六年十月「文革」結束後才當中共幹部者畫為第四代,則第三代僅指一九五0~一九七六年的幹部,他們現在的年齡,通常在四十至六十歲之間;第四代則在四十歲以下,如劉少奇的兒子劉源,他是中共剛提升的河南省副省長。

本文提及的第三代是在廣義的層面。

自一九八三年九月以來,第三代幹部獲大幅提升,在權力的「梯形推移」中,第三代最早先掌握專區、縣和基層的權力,到一九八五年,他們已牢牢控制了省級黨政機關,及國務院各部。

第三代實權較大

目前,中共中央政治局成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院部長、省委書記和省長,則是第三代占了絕大比例(參見附表一);只有中共中央軍委會仍由第一代控制,「人大」常委會也由第一代和第二代掌權。

二、第三代經改派的政見。

在中共中央和地方權力機關中,第三代中的四十五至六十歲者,實權較大,絕大多數是經濟改革派。

經濟改革派的主體,由第二代和第三代幹部組成,前者以趙紫陽、萬里、胡耀邦、喬石為代表;後者以胡啟立、田純雲、李鐵映、丁關根為代表。也是第三代的李鵬(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代總理),算是經改派,但他類似周恩來那樣圓滑,有時會夾於兩派之中觀望。

第三代也有政治僵化派,中共中央宣傳部長王忍之,就深受中共前「中央思想、宣傳領導小組」負責人胡喬木、鄧力群的影響。

第三代經改派的主要政見,是面對現實,大幅度變通馬克思主義僵化教條,探索發展生產力的理論,消除阻礙生產力發展的障礙。

他們認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都是漫長而遙遠,中國大陸現在處於貧窮和落後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大力發展商品生產,提高生產力;在維持「計畫經濟」的鳥籠下,盡可能讓市場功能和價值觀有較多發揮的機會。

在「社會主義」的長遠目標之下,要變通「策略」,特別是將產業和土地的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官辦」企業商店和土地,由「集體」或個人租賃承包經營,也有限度開放私人經濟,准許私人雇工生產經營。

他們主張擴大對外開放經濟,吸收外資和外國先進技術設備,彌補資金不足和技術更新緩慢的困難。

想在變局中搶先一步?遠見週年慶,訂遠見兩年送一年,給你國際政經與前瞻科技的深度導航>

期待「寬鬆」的環境

他們也主張增加對教育和科技的投資,從而提高人口素質,以利於生產力發展和促進社會現代化。

在政治上,他們偏向於在強化黨組織機能之下逐步建立法制;他們也聲稱「堅持四項原則」,卻認為無妨稍為放寬對知識分子的控制,特別是給予學術討論一個「寬鬆」的環境,不要再發起變相的政治清算。

對於國際關係,他們偏向於多元化的策略,在與西方國家增進聯絡的同時,要大力改善與蘇聯東歐的關係,並在那裡開拓外貿市場(主要是銷售輕工業和紡織品)。

三、第三代的「角色特徵」。

在中共政壇,第三代多半具有比第二代、第一代更強的「角色特徵」。

中共提升第三代接班群,以「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為主要標準。所謂「革命化」是指對鄧小平及當權派權力的認同,是對「四項原則」的堅持。

近年獲升為高級幹部的第三代,大都具有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特質。

年紀輕,特別是年在五十五歲以下,通常是提升的先決條件之一。所以一九八七年十月產生的中共十三屆「中央委員會」成員(二百八十五人),平均年齡下降至五五.二歲,其中五十五歲以下者占四六.三%;中共省委書記和省長,以及國務院部長,年齡六十歲以下者也占了絕大的比例。

中共省委副書記、副省長以上的地方負責人,副部長以上的「中央級」幹部,一半以上具大學教育程度,具工程師一類專業資格者的比例也在增加。

在一九八七年中共「十三大」產生的中央委員會成員中,大學教育程度的占七三.三%,比前一屆增加約一八%,有高級技術職稱的專業人士占二0%,比上一屆多了六%。在過去,極少專家能擔任中共黨政領導職務。

技術官僚興起

知識化、專業化的「角色特徵」,使大陸社會產生了技術官僚階層,而且扭轉了「軍人參政」的格局,使「文革」時軍人干政的影響減至最低程度。

技術官僚階層的興起,又提升了建立社會制度化和強化資訊的「催化能力」。

第三代幹部在中共政壇起步較晚,越級提升的速度卻很快,因此缺乏結實的政治基礎,這就形成了它的另一角色特徵:擴張的衝動。他們都想在職權範圍內,快速開拓新局面,創造突出的政績,從而建立創新的「強勢形象」,並爭取更快的升遷。

擴張的衝動固然增強了政壇的活力,有助於經濟改革的推行。但過分的擴張的衝動往往又造成「浮誇」的風氣,也常有盲目的投資;他們甚至為了本位(地方)利益而不惜違背中共「宏觀控制」的規定,廣東海南島雷宇事件,便是相當轟動的例子。

四、面對許多新的困結。

中共第三代的興起,是中共幹部新陳代謝的大發展,儘管中共各級領導幹部比以前年輕了,但年齡仍然偏大。中共中央政治局成員中的第三代,年齡已接近五十九歲;書記處成員則達到五十六歲;國務院四十五個部長級負責人中,第三代有二十人,平均年齡接近五十七歲;省委書記和省長也多半挨近六十歲了。

這樣的年齡結構,顯示中共仍需加速第一、二代的「退位」,多提升四十五歲以下的幹部,否則在一九九二年中共中委會換屆時,幹部年齡又老化了。

知識分子收入偏低

第三代既是推行經濟改革的主力,他們在中共政壇的發展,可使經改的大方向穩定。

不過,經改也發生了許多新的「困結」,盲目投資造成資金、外匯、物資過度「緊張」,物價上漲的幅度太猛,個人在經濟上缺乏公平發展的機會(這關聯到「關係網」),收入貧富的差異逐漸擴大,不少人因缺乏經商能力或「關係網」而未獲經改實惠。

知識分子收入偏低,以及兩種體制同時運作造成的混亂,都正在「激化」社會的不滿情結。這些「困結」正在考驗第三代。

(丁望為香港潮流月刊總編輯)

(註:本文中所用之一切機構名稱、個人職銜均為中國大陸之指稱)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