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最近有一個很受歡迎的電視競賽遊戲節目叫「人力資源」。這個節目一週播出五天,每次從報名的待業人士中挑選兩名參賽者,「獎品」是一個工作機會,由觀眾打電話投票決定誰得到那份工作。最高紀錄曾有六百五十個人報名爭取一個工作。
在8月初的一次節目中,兩名年輕女性競爭一個麵包店店員的工作,其中盧達(Rueda)是十八歲的單親媽媽,而布拉芙(Bravo)二十歲,她們淚眼婆娑地在鏡頭前述說自己的故事,爭取支持。觀眾投票的結果,單親媽媽險勝。當落敗的布拉芙和她的家人帶淚向盧達表示祝賀,兩名參賽者流淚相擁時,那名提供工作的麵包店老闆做出一個令所有在場人士鼓掌的宣布:他決定再提供一個工作機會,給布拉芙。又是一陣熱淚。
此情此景,誰還能唱得出「阿根廷,別為我哭泣」呢?曾經是南美洲最富裕國家的阿根廷,從去年底爆發經濟危機以來,情勢持續惡化,失業率急速竄升。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阿根廷的失業率高達21.5%,是有史以來最高紀錄。而許多阿根廷人看到數千家的工廠和商店倒閉,乾脆放棄找工作的念頭。
全球不能免於失業恐懼
失業的阿根廷人並不孤單。由於全球經濟能見度不佳,今年第一季乍現捎來景氣回春消息的燕子,旋即芳蹤杳杳,因此美國、歐洲、亞洲全都不能免於失業的恐懼。
被視為全球「富國俱樂部」的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指出,OECD會員國的失業人口中,失業時間達一年以上的人(也就是所謂的「長期失業者」)所占比例高達四分之一以上。
身為世界經濟強權的美國也籠罩在失業的陰影之下。美國內有企業會計弊案纏身,外有恐怖主義等不確定因素威脅,經濟情勢不佳,就業市場很難迅速回暖。
美國勞工局統計,7月份美國的失業率仍達5.9%。新增加的工作只有六千個,較原先預期的五萬五千個低很多。
美國《Business Week》指出,企業仍陸續宣布裁員,如果此一情況持續下去,失業率很難從5.9%往下降。
的確,從去年不景氣以來,美國大企業裁員的聲浪就一直不斷。例如,杜邦(DuPont)宣布裁減美國工廠一千四百個工作機會;IBM在5月份宣布將裁員八千人。甚至向來標榜「美國生產」的李維公司(Levi Strauss & Co.),也在4月份宣布將關閉六座工廠,裁減三千三百人,在美國將只剩下兩座工廠,大部分的生產交由拉丁美洲和亞洲的代工廠負責。
另外,英特爾(Intel)、朗訊(Lucent)、希伯系統(Siebel Systems)等軟硬體的科技公司,也裁員不落人後。
就業市場急凍
就連過去就業市場上高高在上的天之驕子——企管碩士(MBA),也被迫品嚐凡間的冷暖。2000年網路泡沬尚未破滅的繁榮盛世,那年創紀錄地有高達97%的MBA一畢業就擁有優渥的工作,老闆奉上五位數的簽約紅利加上六位數的年薪(美元),2001年畢業的MBA同樣炙手可熱。但是今年的情況可說是「急凍」。《Business Week》指出,(美國)今年畢業的MBA將面臨1990年代中期以來最嚴峻的就業市場。
尤其是過去吸收MBA(尤其是頂尖MBA)的主要行業——管理顧問公司和投資銀行,今年就業機會都不多,其中管理顧問的工作減少了25%。而且就算找到工作,簽約紅利和薪水都縮水。
「我必須重新調整我的期待,」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Wharton School)目前就讀MBA課程二年級的邱吉爾(O. Churchill)務實地說。在《Business Week》的美國最佳商學院排行榜上,華頓商學院排名第一。
美國失業率居高不下,使得薪資調升不易,因此即使保有工作,荷包也可能縮水。史坦普爾公司(Standard & Poor’s)指出,7月份每小時工資成長的幅度,降至1996年2月以來的最低水準。
歐洲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裡去。雖然五年來歐元區的失業率逐步下滑,但仍維持在高水準。1997年歐元區的失業率為12%,至去年降為8.4%;而整個歐盟在今年4月份的失業率為7.6%,仍遠高於同期美國6%的失業率。
歐洲就業市場管制嚴
歐洲失業問題除了受到不景氣衝擊之外,更比美國更多了結構性的問題,因為歐洲的就業市場法令管制更嚴。歐洲的勞工法令對雇用、開除人員的規定較嚴,對失業勞工的保障也較多;但缺點是正因為保障多而使得再找工作的意願可能比美國低,而且也造成就業市場的僵化。
例如在德國,失業者根據他的家庭狀況不同,失業後每個月仍可領取原先薪資的60%~67%,最長可領三十二個月,在那之後,還可以繼續無限期地領取原先薪資的53%~57%。
在這樣的保障之下,失業者再求職的意願降低。目前歐盟的失業者當中,失業時間達一年以上的長期失業者所占比率高達44%。其中德國目前有四百萬人失業,但有一百萬個工作機會找不到人,三分之二的企業抱怨找不到合適的人才。
英國《經濟學人》週刊指出,歐元區三大經濟體——德國、法國、義大利的就業市場仍是全球法令限制最嚴格的,如果他們能夠推動結構性的改革,失業率可望進一步下降。
里曼兄弟公司(Lehman Brothers)的經濟學家狄克斯(M. Dicks)估計,如果歐洲的就業保護、失業津貼、企業稅賦等相關規定降至對就業市場管制最少的那些國家的水準,那麼歐元區的失業率可望降至目前一半的水準。
相較於美國和歐洲,中國大陸的失業問題有過之而無不及。美國和歐洲就業市場受到全球不景氣的影響,歐洲又加上法令管制過多的結構性問題,而中國大陸問題更多:在國有企業改革、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雙重壓力下,中國大陸的失業問題隱憂日深。
國企是最大失業人口製造機
國企是中國大陸最大的失業人口製造機。由於國企效率低落,近年來造成許多工廠破產、大量裁員(下崗),失業問題特別嚴重。《經濟學人》指出,中國大陸城市地區的國企雇用員工數在1995年達到一億一千三百萬人,但從1995年以來,減少了三分之一。
今年3月以來,在大陸數個城市(尤其是東北地區)爆發大大小小的勞工抗議事件,這些城市如遼陽、撫順等,都位於國企很多的東北地區,像撫順有三分之二的就業人口是在國企工作。這些抗議事件少則聚集數百人,多則數萬人。
美國《時代》雜誌和英國《經濟學人》都指出,今年這些勞工抗議事件是1989年天安門事件以來最大規模爆發的抗議事件。
若看中國大陸的官方數字,失業問題並不嚴重,但是外界卻對官方數字打上一個很大的問號。
以城市地區而言,官方公布的失業率是3.6%;但是《經濟學人》指出,非官方估計的數字高達8%~20%,《時代》雜誌也指出,有些人估計中國大陸城市地區至少有一千九百萬人失業。
中國農村地區的失業問題更嚴重。雖然中國大陸有笑傲全球的經濟成長率,但中國農業的競爭力低落,《經濟學人》指出,中國大多數的農民已經四年所得都沒有增加。
中國加入WTO將使中國低效率、低效益的農業遭逢國外農產品強烈的競爭,這嚴苛的打擊將使農村地區的失業問題進一步惡化。世界經濟暨合作發展組織(OECD)估計,從1997到2010年,中國農業將減少七千八百萬個工作,即使不加入WTO,也會減少四千八百萬個。
發展中心(位於北京的一家智庫)一名資深研究員則估計,未來十年將有一億五千萬人從農村到城市找工作,這個人數比全美國的就業人口還多。
對於中國躍升中的經濟,日益嚴重的失業問題投下深重的陰影。《時代》雜誌指出,未來數年中國將會有數百萬人失業,如果中國能保持目前這樣優異的經濟成長,就可能化解一場社會動亂和變遷,不至於引發政治危機,但是對一般勞工而言,前景並不光明。
用更少人做更多事
面對全球失業潮,企業的用人政策更趨謹慎。《Business Week》指出,目前美國企業對於應徵者的背景查核更嚴格——對於現有員工的績效評估也更仔細。美國一家專門從事顧問諮詢和教育訓練的傑斯瑞吉歐公司(JS Riggio International)總裁瑞吉歐(J. RIggio)指出,企業嚴謹地尋找合適的人才,以便用更少的人做更多的事。
至於對個人而言,全球就業市場在低迷之中,還是有一些產業帶來許多新的就業機會。其中之一就是健康照護行業,因為隨著全球人口逐漸老化,對於醫療照護的需求日益升高。
美國勞工統計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日前提出的一份報告指出,到2010年為止,美國工作增加最多的兩個行業就是科技產業和健康照護業(如職業傷害治療師、藥劑師、護士等)。
失業狂潮捲向全球,並不是每一個失業的人都能如同像阿根廷「人力資源」節目裡的盧達和布拉芙有那樣的好運,可以再度找到工作。全球失業潮迎面襲來,個人、企業、乃至於政府,是否都已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