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人心目中,李光耀就是總理,總理就是李光耀,建國二十三年來一直都是如此。六十四歲的李光耀,是全世界尚存以民主方式當選而在位最久的領袖。
不同意兩黨政治
他領導執政的「人民行動黨」,以權威式、指導式的作風,帶領新加坡從一個環境髒亂、經濟落後的小島,轉變成繁忙、整潔而欣欣向榮的城市國家。
李光耀沒有政治對手,新加坡從未出現稍具分量的反對力量。他也根本不同意兩黨政治的概念,反而認為反對黨如果存在,是對他個人的侮辱,也是國家共識的危機。
但他未濫用權力,為自己謀利。他也不搞個人崇拜;雖然人人皆知他是推動新加坡搖籃的手,但他的肖像並未四處懸掛。新加坡人未必都愛戴他,但無不尊敬他。西德「時報附刊」(Zeitmagazin)記者形容他是「以管理公司的方式治國」,又說他是一位「孤獨的棋手,因為找不到對手,只好自己和自己下」。
這樣一位獨一無二的領袖,現在有了倦勤之意。他曾一再表示要效法美國各公司的老闆,在滿六十五歲時退休 那日子在今年九月十六日就要來臨了。
「繼承問題」因此成為近來新加坡最熱門的話題:李總理會不會真的按時退休?如果是,誰將繼任他的職位?是四十六歲的第一副總理吳作棟,還是三十六歲的貿工部長,亦即李總理的長子李顯龍?
按照新加坡國會體制,總統在國會改選之後,指派他認為可獲多數議員支持的國會領袖,出任總理。目前的國會本來任期要到一九八九年才屆滿,但是跡象顯示,政府已準備在今年年中舉行大選,換言之,李總理準時退休的可能性很高。
吳作棟一九六四年以優等成績,自新加坡大學經濟系畢業,以後又在美國威廉斯學院獲經濟發展碩士學位。一九七六年當選國會議員,一九七七年入閣。他早年作風積極而冷漠,似乎想要以李光耀為楷模,作個厲害角色。
可是經過這些年來的磨鍊,他慢慢找到了自己的風格,變得像個老大哥,隨時準備伸出援手。他並無特殊的個人見解,但一直是人民行動黨最傑出的國會議員,他也承認自己欠缺李光耀那樣的領袖魅力,但他冷靜而親切,能夠接受外來批評,不會不假思索地立即反擊。
一場雙人競賽
若不是李顯龍出現,吳作棟的繼任情勢會更明朗。
李顯龍一九八四年初入政壇,便光芒四射。他的學歷驕人(英國劍橋大學數學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行政碩士)、口齒清晰、儀表出眾、聰明過人,第一次參加國會選舉,便以壓倒性的優勢獲勝。他的部屬對他十分敬服,認為他「不但能掌握全局,而且能熟知細節」。
新加坡人談起繼承問題,總認為這是一場「雙人競賽」,鹿死誰手猶未可知。
但吳作棟表現得對自己愈來愈有把握,對於自己的繼任總理,似乎看成理所當然的事。他曾說:「我的領導風格和與同僚的關係,不會與李光耀總理完全相同。這是因為我的個性和我的同僚特性,皆與前任不同之故。」
新加坡人相信李總理希望自己的兒子繼任。他們如此想,倒不是根據什麼直接證據,而是因為李光耀一向認為遺傳因素決定一個人的能力。不過,一位政治學者指出,李光耀「不願別人說他在建立王朝」。
李光ˊT實說過:「如果顯龍不是我的兒子,我就可以比較自由自在地為他鋪路。」而現在,他只好把兒子的前途交給吳作棟和其他閣員來決定了。
吳作棟在內閣中屬於自由派,最近他更主張年輕一代要在決策方面有更多的發言權,並且放鬆管制。他說:「我們(政府)可能太不能容忍異見,以致人民只知順從,缺乏創意。也許我們對人民的生活管得太多了。」
李顯龍也說,政府必須滿足新一代選民對較多發言權的需求,但他對一般民眾比較缺乏同情,他的某些談話,在分析家看來是「既不能體察民情,又粗魯傲慢」。
不過,不論誰繼承總理,李光耀都不會完全退出舞台。早在一九八四年,政府便宣布計畫修改憲法,讓原本虛尊的總統由國會推選改為民選,並且擁有較多權力。但是國會正在討論的總統新權力相當有限,而李光耀也未表明退休後是否願意再任總統。
李光耀會繼續主導政治
其實,他擔任什麼正式職位並不重要。身體健康、身材甚佳的李光耀一定會繼續主導政治。新加坡人認為最可能的是「鄧小平模式」;在政府中沒有職位,但透過個人影響力,決定國策方針,也許還保有黨內秘書長一職。
新加坡人一方面期望在李光耀下台後會有較寬鬆的氣氛,一方面也擔心沒有他堅定掌握的未來會是如何。
許多人並不認為一個比較自由的政府是新加坡之福。一位三十二歲的私人公司專業人員便說:「主張政府放鬆的,多半是象牙塔裡的人,而不是每天關心盈虧、收支的人。我們的經濟很脆弱,過去的成功是建立在李總理的政策上。」
這些普通人不必太憂慮,因為領袖的更迭不論帶來何種改變,多半也只是形式的而非實質的。
一位政治學者說得好:「我們能作的選擇很有限,因此我不認為第一代和第二代領導人之間會有顯著不同。他們的風格也許互異,可是政府的制度在那裡,所需要只是多加協調意見。過去是由上到下的領導方式,以後可能要多讓下情上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