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一架大韓航空公司(Korean Air)的飛機誤入蘇聯領空而遭擊落。一直到1999年,大韓航空的客、貨機至少發生七起重大空難,成為全球飛安紀錄最差的航空公司之一。
為了救亡圖存,這家原為家族財團控制的航空公司做了一件韓國企業絕無僅有的事:大股東趙氏家族的趙亮鎬(Cho Yang Ho)交出董事長一職;並且破格延攬外國人來操刀改革,曾任職美國達美航空公司(Delta Airlines)的格林博(D. Greenberg)在2000年1月受聘為營運執行副總裁。今年,格林博的改革行動終於有了成效,大韓航空今年第一季獲利2300萬美元。
經濟模式的典範轉移
格林博回憶剛上任時的情形說,當時他第一個念頭就是先暫停營業,等到徹底改造之後再重新開張。「但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必須一邊開車一邊修輪胎,」格林博形容。
輪胎雖然還沒有完全修好,但車已經能加速前進;只是,革命尚未完全成功,改革工作仍將持續考驗著大韓航空。
把這個故事放大來看,就像是整個南韓從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到現在的寫照。而且待修的恐怕不只是輪胎而已,大概整輛車都必須大翻修。英文《今日韓國》雜誌指出,韓國經濟必須經歷一次典範轉移,從舊有的模式轉向真正市場導向的新經濟模式。
金大中許多政治改革待完成
五年來,南韓政府一邊修補經濟的各項弊端,一邊推動經濟發展,創造了另一次經濟上的「漢江奇蹟」,而且打算進一步成為東亞地區的商業和轉運中心。
南韓經濟前瞻未來,但政治卻仍糾結在過去的弊端裡。長久以來阻礙南韓發展的不當政商關係,仍然威脅著南韓的經濟架構。南韓政府是否能維護經濟改革的成果,是一場持續的挑戰。
英國《經濟學人》週刊指出,南韓政治久已存在貪汙腐化的問題……金大中在明年2月卸任前還有許多(政治)改革待完成。
五年前的亞洲金融風暴重創東亞各國,南韓受災尤其嚴重,和泰國、印尼成為當時國際貨幣基金(IMF)金援、輔導的三個國家之一。
五年後的今天,浴火重生的南韓經濟重回軌道。今年3月底,國際評等公司穆迪(Moody’s Investors Inc.)將南韓的債信評等提升兩級成為A3,回復到亞洲金融風暴之前的水準;今年第一季南韓以5.7%的成長率驚豔全球;國際組織如IMF、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和國際知名的投資銀行都已在日前調高南韓今年的經濟成長率預測,新的預測值介於5.5%至6.5%之間。
脫胎換骨的南韓經濟較五年前更健壯。在全球產業版圖上,南韓在無線通訊、半導體、顯示技術等科技產業,以及造船、鋼鐵等傳統產業方面,已晉身世界級的水準;南韓3G服務的發展,以及寬頻網路(包括有線和無線)的普及,成為領導國家之一。
因此,美國《Business Week》以「很酷的韓國」來形容南韓。
《經濟學人》則引用「雁行理論」形容南韓是在亞洲金融風暴後,唯一設定明確發展方向的一隻大雁。
過去流行一時的「雁行理論」認為,亞洲經濟以日本為領隊的大雁,其他亞洲國家追隨日本以外銷導向的發展模式,由日本帶動其他亞洲國家的經濟成長,但現在日本經濟長期疲弱,難以再發揮帶動作用。
政府魄力推動改革
這一切,南韓總統金大中領導的政府功不可沒。IMF金援時所附帶的改革要求,在南韓政府的魄力推動下,展現今日成果。金大中政府改革包括四大方向:整頓國內金融機構,改革企業運作模式,吸引外資,擴大內需市場。
南韓政府強力要求企業和金融機構吞下改革的藥方,尤其要切斷南韓經濟的主要支柱──財團(chaebol)和銀行的不當往來。
南韓政府也要求大財團放棄不具競爭力的蕪雜業務,專注聚焦,並要求企業引進外部獨立董事,強化公司治理機制。實在不具競爭力的企業和銀行,政府放手讓他們倒閉。「要度過危機,就必須接受改革帶來的痛苦,直到結構性的變革完成為止,」5月底金大中在接受《Business Week》採訪時說。
借重外力來變革
南韓第三個改革方向是吸引外資。南韓政府放寬限制,以吸引外資回流南韓。過去五年間,南韓共吸引了520億美元的外資(台灣過去五十年吸收的外資約500億美元),之前三十五年,南韓吸引的外資總計也不過246億美元。南韓商業、工業暨能源部統計,今年1至5月,南韓的外國直接投資金額達351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39.9%。
在6月份南韓舉辦世界盃足球賽期間,南韓趁機在漢城舉辦多項促進外商投資的活動,例如「漢城投資論壇」「2002CEO圓桌會議」。商業、工業暨能源部認為,外資投資南韓的金額將持續成長,尤其是在世界盃之後。
外商的資金和管理技術,是翻修南韓經濟模式和企業運作的推手之一。金大中指出,「絕不應有狹隘的國家主義。外國投資可以促進競爭,是強化本地企業的關鍵力量。」
《經濟學人》雜誌指出,韓國人雖然很厭惡IMF,但是他們接受IMF的金融改革要求和建議,並且轉化為他們自己的做法,從當時的新政府、到金融及企業界的領導人、甚至工會都是如此。
向來封閉的南韓企業界也不乏借外力改革的例子,例如前述的大韓航空。南韓政府甚至放手讓外商收購南韓企業。例如,1998年,瑞典的富豪集團(Volvo)收購三星集團旗下虧損的建築機具製造公司。新公司裁員約五分之一,並且把原有十三項產品縮減為一項,專注核心業務後,已經轉虧為盈。
擴大內需市場
外力協助之外,向來仰賴外銷的南韓也逐漸擴大內需市場,調整失衡的經濟發展模式。南韓四千八百萬人口撐起的蓬勃國內市場,成為全球不景氣中的最佳經濟助力。近年來南韓也大量發行了數百萬張信用卡;而南韓政府也減免交易稅,鼓勵消費。因此,銀行的消費性信用貸款占總貸款額度的比例,從2000年底的35%提升到目前約一半。
南韓的改革行動力,讓他們「青出於藍」,頗有急起直追日本的架勢。南韓過去發展經濟一直以東鄰日本為師。但是在面對危機的時候,南韓毅然選擇吞下改革的苦口良藥,把延宕改革的日本拋在後面。例如,南韓的銀行,該倒的就讓他們倒;在日本,卻有「太大了不能讓他倒」的金鐘罩護身。
改革釋放新活力的南韓,甚至在日本稱霸多年的消費性電子產業裡,躍居新興勢力。最新的例子就是網路音樂播放機MP3。MP3播放機產業是日本各大廠商必爭之地,但目前南韓廠商占有全球56%的市場。
MP3全球領導廠商是南韓的數位之道公司(Digitalway),全球市占率約20%,在日本市場占有率更達30%, Digitalway創辦人吳廷古(Woo Jung Ku)對他們在日本的成績很自豪,因為「我們必須跟Sony對打。」
Digitalway不僅代表南韓的嶄新活力,更彰顯了打破過去由大財團主導經濟的局面,中小企業的活力被釋放出來。Digitalway成立才五年,當初一群在南韓大企業三星電子工作的工程師離職後創立的。從1998年到現在,南韓的新創公司達一萬一千多家。
這場MP3戰役彷彿是南韓挑戰日本之戰的一環,也是個縮影。南韓展現的活力使得《Business Week》指出,暫時先忘了中國大陸,對日本稱霸全球的消費性電子產業而言,最立即的威脅不是來自上海,而是漢城。
為何東南亞國家不如南韓?
南韓在短短的五年間,從當初金融風暴席捲後的廢墟中重建,但是,擁有IMF同樣建議的泰國和印尼,復甦的成績為何不如南韓?危機意識為何沒有加深政府和企業改革的決心?金融風暴後上台的新政府,為何沒有擺脫舊包袱的改革魄力?
答案也許要向南韓的歷史和南韓人的身上去找。韓國人天生有一種桀驁堅忍的韌性和不服輸的拚勁,使得在金融風暴肆虐後的南韓,沒有失了志氣。在韓國數千年的歷史中,充滿了與天抗爭、與人(外來者)搏鬥的辛酸血淚,在韓國人的血液中注入了不服輸的頑強因子。尤其日本人在1910至1945年間的高壓殖民統治,都無法泯滅韓國對傳統的執著。「韓國與世界的接觸日益自由和開放,但韓國人仍然維持對權威和傳統的尊重,」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教授華克(R. L. Walker)觀察。
韓國長久身處中日等大國之間,除了兩大之間難為小的尷尬、無奈之外,更激發出一種不服輸和力爭上游的精神。最近一次的公開展現就是世界盃足球賽。憑著這股拚勁,足球水準不高的南韓足球隊竟然爆冷門踢進了前四強。只是這種力爭上游精神的負面效應,難免會出現「不擇手段」的情況,這次世足賽南韓隊遭到外界質疑有裁判不公的「黑哨」疑雲,就是如此。
「韓國人世世代代經歷了許多艱難困苦。他們已經鍛鍊得極具競爭力……從生理、心理、和文化上來看,韓國人都是精力充沛,活力十足,」華克說。
南韓足球國腳在足球場上拚戰的精神,放在經濟領域裡,呈現的就是舉國腳踏實地「拚經濟」,終能度過金融風暴。
接下來的挑戰是如何維持改革的成果。南韓政府的金融改革雖然得到外界肯定,但目前就怕不能貫徹而功虧一簣,去年英國《金融時報》就曾指出,南韓的金融改革有減緩的跡象。
目前南韓金融業裡,規模高達1400億美元的投資信託業(共同基金等)仍然問題重重,但南韓政府卻未積極處理。「(投資信託業)必須進行緊急手術,否則病況會非常嚴重,」韓國證券研究院(Korea Securities Research Institute)研究員高光樹(Ko Kwang Soo)警告。《Business Week》指出,南韓政府官員對投資信託業的改革尚未完成,就裹足不前。有些分析師甚至認為,如果不處理,可能會讓南韓的金融改革功虧一簣。
政治改革進展緩慢
在南韓傲人的經濟表現之外,政治改革相形之下顯得更加緩慢,官商勾結的臍帶不斷,勢必成為南韓未來發展的隱憂。金大中上任時誓言反貪汙,但去年底以來,金大中的幕僚和政府的高級官員,陸續被貪汙、官商勾結的醜聞纏身。
金大中帶領南韓走出金融風暴的成就、推動南北韓統一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光環(2000年),因為纏上這些醜聞而失色。金大中初上任時的民調支持度高達70%至80%,目前已一路下降為不到30%。
金大中向美國《Business Week》坦承,「政治上的改革進展得較其他領域緩慢。」
金大中的領導風格也開始受到批評。例如,外界曾批評他剛愎自用,只信任少數幕僚,不能容忍不同意見。美國《時代》週刊指出,當初南韓人民期待金大中能徹底改造南韓的政治文化,建立穩固的民主架構,結果卻發現他還是一樣熱中於傳統那種不透明的運作模式。
總統擺脫不了醜聞?
南韓人民要求政治改革,但諷刺的是,南韓的總統似乎都逃脫不了醜聞的宿命。金大中如此,他的前任金泳三如此,金泳三之前的兩位軍方出身的總統,全斗煥和盧泰愚,最後都是身陷囹圄。
英國《經濟學人》認為,問題在於南韓的總統不能連任。南韓的總統任期五年,不能連任,因此在沒有競選連任的顧忌下,就容易對自動送上門的現金和獻金起「不要白不要」的心態,包括他們的幕僚和家人也都是如此。
南韓在經濟改革之外,勢必要加速政治改革,是不爭的事實。「我相信(政治)改革是無法避免的,因為人民非常渴望政治的改革,」金大中說。
五十多年前的南韓,剛從日本殖民統治中解脫出來,農業經濟下的國民所得不到100美元,百廢待舉。如今的南韓,已經拚出讓全世界認可的經濟成績。
但是南韓始終無法廓清政治上的貪汙腐敗和政商勾結,對躍升中的南韓經濟投下陰影,也阻礙南韓晉身世界一流國家的企圖。
經濟和政治的改革對南韓而言,是一項持久而艱巨的挑戰,對台灣及許多正在力爭上游的國家,也許能帶來一些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