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遠見雜誌創辦人 高希均(左四)
時 間 2002年7月2日
地 點 公務人力發展中心
主 題 綠色能源展新機,提升國家競爭力
與談貴賓 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陳貴明(左一)、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局長 李界木(左二)台灣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洪德生(左三)、經濟部能源會執行祕書 方良吉(右三)旺宏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吳敏求(右二)、正隆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蔡東和(右一)
引言暨主持人:高希均教授
《遠見》雜誌在6月中邀請了行政院院長游錫?先生,討論台灣2008的挑戰。政府要做的事情很多,能源與環保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做為一個台灣老百姓,放眼世界,大家都應該關心這個議題。因此今天很高興能舉辦這個有教育性、前瞻性的座談會。
記得在1971年,我到丹麥教書的時候,《The Limits to Growth》剛出版,書中即指出如果各國不及時調整消費行為及公共政策,人類的未來命運會發生空前的災難。不久前,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也提及,我們的每人平均所得似乎都在12000~13000美元之間徘徊,難以突破,除非我們做更多的革新。總之,不管從能源面、成長面、環保面、法制面或教育面都需要大力改革。今天的座談會想必會在能源議題上的討論有所貢獻。
方良吉(經濟部能源會執行祕書)
選用節能標章產品,維護綠色能源的永續慧命
國家進步與能源政策密不可分,經濟成長有賴能源有效的運用與配合,綠色再生能源的開發應用將是未來世界各國發展的必然趨勢。但產製再生能源必須考慮成本,要使成本下降則須同時配合其他配套措施,例如相關法律規範的制訂、企業的配合,例如認養或生產一定比例的再生能源,由政府與民間共同合作推動。
台灣自然環境雖然地層能源先天不足,但透過太陽能、風力能、地熱能、小水力,以及廢棄能源再生的質能,一樣能產生動能。
目前在歐美及日本,不乏成功運用太陽能、風力與地熱發電的實例,台灣目前再生能源的發展正在起步,相關的研發技術與法律規範已逐漸上軌,例如雲林麥寮六輕、澎湖白沙中屯已完成風力發電示範系統,宜蘭縣政府對清水地熱發電正逐步規劃中……。經濟部能源委員會希望在2020年,能夠將綠色再生能源發電容量配比提升到10%的目標,與先進國家如德國並駕齊驅。
節能標章,促進能源的有效運用
大眾民生用品方面,由於消費者普遍難以判別各產品的能源消耗量,所以能源會現正積極推廣電氣產品的「節能標章」(energy label),意即針對某些優於國際標準15%的節能產品,標貼上節能標章標誌,以利消費者判別選用。節能標章為一種經過國家認可的品質標誌,其標示內容通常包括該產品的能源使用量、能源效率,或能源成本。以電冰箱為例,同等有效容積的冰箱,節能冰箱能夠節省高達五倍的用電量,節省下來的能源,則可提供業界使用,一舉兩得。
節能標章的推動,有助於降低能源供給結構之投資與能源成本,能強化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降低環境污染、增加消費大眾福祉,進而提升國家經濟效率。目前已獲得節能標章認證共有十三種品牌,包含國內的冷氣機、電冰箱、除濕機、乾衣機等七十六項商品。消費者可透過能源委員會網站查詢,網址是www.moeaec.gov.tw。
李界木(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局長)
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開源節流同時並進
面對能源缺乏的危機,可以從開源與節流兩方面著手。節流方面,首先必須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以工業發展來說,在製程、廢物回收,及公共能源系統運用的再加強,其次則是能源生產效率的提高。第三,運用能源管理的概念於各項軟硬體設備上,例如電器使用標準、車輛使用規範等。除了推廣概念之外,技術面也必須達到一定水準才能產製出真正節能的綠色產品,尤其在民生必需用品上的研發設計與推廣,並獎勵新世代省電能源產品。以新竹科學園區的措施為例,目前竹科在省水、省電、減少物燃方面的技術都已十分先進, TFT-LCD、12英吋IC的用水回收高達85%之上,由clean room技術製造的IC半導體可省40至50%的電力,而符合國際認證中最嚴苛的ISO14000之廠商已達二十家。
除了業界在技術層面的努力,政府方面應儘速制訂明確的省電標準,尤其在我們加入WTO後,多元產品的開放進口,綠色產品的研發不但有助於環境保護,亦能提升我國產品競爭力。同時,對現有不合時代環境需求的法規亦應儘快改善,尤其是建築法令,許多商店或辦公大樓因建築空間結構的設計不良,導致在酷熱的夏季常造成冷氣外洩或室內空調無法控制在適當溫度的能源浪費,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這種基本的小地方卻往往為大家所忽略。
再生能源本土化、多元化
在開源方面,台灣90%的能源材料都靠進口,故須致力於開創本土化能源,發展出多元化的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力、火力、水力等。目前看來,替代性能源的開發似乎以海洋發電的可能性較大。海洋發電的優點是量大質穩,成本較低,可充分發揮台灣四周環海的自然環境。此外,因應台灣的自然環境條件與產業需求,有效的能源管理必須將電力的研發與生產區隔,由民間投資、政府統籌管理並獎勵的方式,促成能源市場早日邁向自由競爭的市場機制。
吳敏求(旺宏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有效的能源管理必須促使政策走向自由化市場,進而提升品質
站在使用者角度來看,綠色發展乃未來世界各國的必然之路,而欲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須符合國際標準,新竹科學園區在能源管理上的各種措施,可謂為台灣的標竿企業,具有不容小覷的國際競爭實力。若以竹科為例來看台灣的電力消耗,以1992年和2000年相比,足足成長了十倍(由100MW變成1000MW);品質方面,以69KV與161KV兩系統相比,前者1997年發生影響生產的電力問題達十六次,2002年降為零次,後者由十次降為一次,由此可見我國的電力品質不斷地提升。
以知識經濟落實能源管理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目前國內工業用電消耗量約占全國總消耗量的48%,其中又以石化業、鋼鐵業、水泥業消耗量最大,將近占其中的七成。以不同產品製程來看,製造一片8吋DRAM所需的電量四百六十度,市場賣出的營業額可達1至3萬元,而一片空白光碟所需電量為兩百零八度,市場售價約為10多元。是故,思考節流的關鍵要點在於如何更有效使用有限的能源,以知識落實能源管理。
此外,強力落實使用者付費觀念,以改善長期以來被扭曲的能源成本結構。針對大眾方面,必須進行能源再教育,由政府制訂一套具公信力的驗證標章制度,讓消費者可一目瞭然節能產品的具體功效,能源管理不能全靠企業或政府,而應建立在全民的共識上。
洪德生(台灣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自由化需採漸進式推行,從計畫經濟逐步走向自由經濟
面對國際發展趨勢愈來愈激烈,我國產業結構已轉為以高科技發展為主,並以發展知識經濟做為產業結構的基礎。面對能源缺乏的危機,在能源的使用上即必須極力提升使用效率與品質的可靠性,並設法擴充供應。
促使能源使用效率提升的方法,包括相關法規的制訂與落實、推動能源事業民營化,尤其是國際前進的腳步愈來愈快,以臨近的中國大陸而言,若台灣未能把握時機加快改革腳步,不只會發生能源危機,也會大大影響我國的國際競爭實力。
自由化需循序漸進
唯必須在管制與開放中掌握好分寸,因為自由化固然有助於產業效能的提升與研發的創新,但還是需要政府相關管制規範加以配合,尤其在目前消費大眾關於能源資訊尚不夠充分的情況下,勢必難以做出適當的選購判斷,因此自由化是政策所應遵循的方向,但必須採漸進的方式推行,從計畫經濟逐步走向自由經濟。
而目前在提升國家競爭力的諸多障礙中,最主要的問題乃來自於整體環境難達成政策共識,以研發為例,不一定需要全靠親自研發,國外已做過的成果可適時加以運用,轉而將資源與人力在其他方面作更充分而有效的運用,因為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一切的結果都是選擇所造成的問題。
陳貴明(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能源政策必須在能源安全.成本與環境保護之間建立平衡的架構
國家的能源政策必須在能源安全、所需成本、與環境保護三點之間建立出平衡的發展架構。平衡點的決定須視一國所處的內外發展環境而定,並配合產業結構隨時間動態調整,從最上層政經政策、能源政策,到電力政策,建立出良好的互動程序,同時符合前膽性、可行性、漸進性三項原則。就能源本身而言,依其來源或用途不同可分成不同類別。以來源分,可分為自有能源與外來能源;依永續發展特性可分為再生與非再生能源;依運用層次不同則可分為初級能源與次級能源。
由於台灣的傳統能源幾乎為零,所有燃料大多都依賴進口能源支撐,以初級能源的天然氣來說,若按照目前的消耗量,大約可再用六十至七十年沒問題。但能源總有耗盡的一天,要永續發展就必須有漸進式的調整,並適時引進再生能源、製程能源的利用。借鏡德國再生能源的發展經驗,以太陽光發電平均一度電的成本約17元,風力發力則將近2元,故風力發電可先試行。進口能源方面,則須建立在積極參與、安全取得、有效運用的原則之上,配合短中長期計畫發展。
能源管理外一章:台電的複雜角色
目前能源管理法雖已於今年1月30日通過,更詳細的執行辦法將於六個月內訂定。關於業者經營氣電共生所反應的問題,由於涉及不同燃料將會影響企業合理的成本與利潤,因此台電正規劃設計兩套辦法解決此一問題,也期待將來能源管理法在執行上能有更明確的規定,避免造成業界困擾。
在次級能源上,台電亦將繼續朝講究能源的安全,確保能源供應的穩定性,與提升能源使用效率,積極引進特超零件的新型機組,落實運轉機組設備的汰舊換新等方向努力。
以竹科為例,台電過去投資新台幣50多億元,將來仍將繼續增資建設地下化電纜及變電所等,架構出更健全的區域配電網路,南科及其他產業亦然。由於電力公司所扮演的角色較為複雜,如何在執行政府能源政策的同時,向企業股東負責,並達成一千多萬工業與家庭用戶利益平衡的狀態,亦是台電在能源管理上所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
蔡東和(正隆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製造自發性的節能誘導機制,方為能源永續發展之道
國家發展與能源管理息息相關,要達到能源的永續發展則必須推動循環型社會,製造自發性的誘導機制。燃料、電力、水等都是十分重要的能源,雖然政府與企業一直在朝節能方向努力,但總覺得我們應該可以做得更好。
以紙業來說,目前紙業的能源消耗約占整體工業的1.8%,廢紙回收作業可縮減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若回收紙的分類沒有做好,處理成本則會增加,這對企業來說是不合算的,但卻能夠降低整體社會的成本,這就是企業應該做的事情,政府也應獎勵業界朝此方向,研發新的技術。
專業之外,尚需人為、法令配套措施
再生能源方面,風力、廢棄物的焚化、汽電共生的發展皆可替補此方面的不足。以紙業發展的汽電共生為例,目前台灣汽電共生的自發電僅占57%,日本卻已經達到80%,可見我們仍有相當大的成長空間。
目前我國發展汽電共生的問題在於執行的辦法不夠明確,造成業者發展的阻力;至於風力發電方面,若配合良好的設置地點,是相當符合循環型社會經濟的再生能源運用要求,正隆紙業在新竹竹北規劃的「春風風力發電」即將於今年10月完成。
至於燃氣的運用,則有待技術更臻成熟、製作成本降至合理範圍,才有進一步發展的可能。
故當務之急是如何在政府、台灣電力公司與業界之間,尋求適當的溝通管道,以著眼於國家整體發展的角度,進而明訂出符合各方需求的經營管理模式,最終能走向結合政府政策的規範與倡導、產業的自發性節能產品規劃設計,與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對節能有所認知與實踐的循環型社會,如此三位一體,形成一完整的能源鏈,台灣能源的永續發展,未來才有希望。(施束鍾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