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魯森(A. Gruzen)在訪台記者會中,似乎很瞭解媒體關心的焦點,直接了當就表示今年下半年新惠普打算向台灣採購兩、三百萬台筆記型電腦,約為全年四、五百萬的一半,而且,新惠普將會與供應商維持現有的關係。格魯森的說法等於讓股市投資人吃下定心丸,本來大家一直擔心新惠普為了降低成本支出,會減少代工廠商,導致台灣業者營收下降。現在看起來這個情況是不會發生。為了什麼原因,新惠普高層對台灣的講法和之前對華爾街分析師的報告竟然不同?
新惠普與戴爾爭戰愈形激烈
問題的關鍵在於新惠普和最大競爭對手戴爾之間,戰況越來越激烈。分析師指出,本來新惠普打算現在就砍掉一些供應商,不過衡量市場情勢,發現戴爾仍然保有相當優勢,新惠普想要制衡戴爾,很明顯的策略便是靠台灣供應商研發、生產出更多新機種,創造需求,增加盈餘。英商法興證券研究部副總裁王博文表示,「戴爾一款電腦好的話,每個月可以賣到二十萬台,但是惠普與康柏十幾款機型加起來也不過四十幾萬台,如果今年耶誕節旺季新惠普業績還是上不來,明年就很難看了。」
為了避免可能出現的窘境,新惠普一方面藉著新產品搶奪戴爾的市場,同時也趁機壯大新惠普合併後的氣勢。去年惠普剛提出合併康柏的構想時,目的就是以世界上最大電腦公司的地位,來提升獲利能力和大幅節省成本,新惠普要在這方面有突出表現,第一關當然必須超越戴爾。
根據美國《財星》雜誌(Fortune)6月出版的年度特刊,戴爾營收規模只有新惠普的一半,可是去年營運成本只有營收的10%,康柏則為20%,意謂著戴爾成本控制做得比較好。另一個觀察指標則是股價,戴爾7月11日收盤價23.93美元,新惠普只有15.23美元,表示美國投資人對戴爾未來發展前景比較看好。
面臨這些不利的情況,新惠普應對策略之一就是讓現有供應商繼續出貨。分析師表示,惠普調整原本的訂單,停掉給廣達代工的商用筆記型電腦訂單,把一款消費者機型從仁寶轉給廣達,仁寶還是保持一到兩款的訂單;康柏的單子仍保留,讓英業達、華宇和韓國LG Electronics 代工。
毛利跌到個位數
即使合作關係不變,該砍的價格新惠普還是照砍,不會手軟,因為全球經濟仍然沒有明顯好轉跡象,新惠普必須不斷降低成本,以維持競爭力。新惠普亞洲區國際採購總經理蕭國坤指出,「筆記型電腦下半年景氣看起來flat(持平、緩滯無成長),所有IT(資訊科技)產業都是這樣。」
景氣沒有起色,加深台灣業者利潤不斷下滑的壓力,仁寶財務部一位不願具名的主管表示,「毛利減少的確是事實,產業越來越成熟了,大家比的是經濟規模,大者恆大嘛!二線廠商將來會被擠掉。」仁寶、廣達、英業達等屬於一線大廠(tier one),二線公司包括了藍天和倫飛。
國內所有業者第一季毛利都是個位數,唯一例外是廣達,不過也只超出10%一點點,掉到了至少連續五季最低點,至於規模較小的華宇連6%都不到,只有5.9%(見表一)。然而,分析師認為,新惠普再怎麼壓低價格,也不會讓供應商不賺錢,畢竟他們要的是利潤相當高的行銷業務,利潤微薄的製造和出貨還是得依賴台灣來做。
新惠普殺價,戴爾是不是也會跟進,削減了廣達、仁寶與緯創的利潤?現在看起來不容易判斷,A亞證券分析師陳紅指出,「戴爾是否跟著殺價,尚待觀察。」就目前情況來看,戴爾訂單的確比新惠普的單子毛利高了點,分析師表示,戴爾和新惠普要求代工廠商出貨的方式不同,戴爾是以單機(bare bone)出貨,新惠普則是整機出貨(單機加上微處理器、記憶體、硬碟機等等),相比之下,出給戴爾的單價比較低,假設代工商同樣是賺50美元的利潤,由於戴爾價錢比較少,獲利除以價錢得到的毛利率就比新惠普的來得高。
不管利潤高低,毛利下降已經成為趨勢,台灣廠商為了因應這個情況,早已經多角化經營,生產手機、個人數位助理(PDA)等新產品。以仁寶集團為例,該位不願具名的主管表示,四分之三以上業務集中在筆記型電腦,畢竟明年全球市場可能有14%成長,出貨量達到一百四十六萬台;其餘則是朝PDA、手機、電腦顯示器與液晶顯示器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