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這個字眼,從1912年正式出現;起源應在十九世紀末期。當時許多法國移民來到美國南方的紐奧良,男主人和黑人女傭生下黑白混血兒(Creole)。他們血統摻雜了白人文化和黑人的草根性,音樂融合了歐陸古典音樂、法國香頌,以及南方黑奴本土藍調,形成一種散拍(Regtime)爵士,是早期的爵士樂型態。
文化的綜合體──爵士樂
因此,爵士樂本身就是文化的綜合體,它的起源即是一種融合。也只有在美國——這個文化熔爐的國家,爵士樂找到了孕育的沃土。
爵士音樂節的興起和跨洲際的傳播,則始於1940年代。當時有一製作人Norman Granz(他也是爵士錄音重要廠牌Verve的第一任老闆)組JATP(Jazz at the Philharmonic),號召一群優秀樂手演出,宛如大型的爵士群星會。他們在美國本土的成功,激發他帶著爵士樂團到世界各地巡迴,最初是在當地俱樂部演唱,需求量大了以後,逐漸也形成一種聚集經濟。爵士音樂節從此在各地發芽。
尤其是在1960年代,爵士音樂節在歐洲開始風行。美國爵士樂手遠渡重洋,也為歐洲當地樂手注入靈感。當時有人結合前衛藝術,例如達達主義,發展出新風味的爵士。1970年代以後,可以感覺到歐洲文化已漸漸滲透到爵士樂中。因為當地人的歡迎,爵士音樂在歐洲有了固定的表演型態。
當今世界著名的爵士音樂節,幾乎都在港口城市舉辦。例如有二十年歷史的加拿大蒙特婁爵士音樂節、紐約的新港(New Port)、法國馬賽、荷蘭海牙、甚至大陸的上海、青島音樂節等。而爵士樂的傳播,似乎也是以港口都市為起點。
台灣爵士有獨特性
爵士的發源地紐奧良本身就是美國南方相當重要的商港和軍港。在空運不發達的時代,港口成為貿易最熱絡的地方,也成為外來文化進口的前哨。
鄰近的日本對爵士樂接受度極高,不但爵士CD銷售市場大,也培養出多位國際級的爵士樂手。爵士樂輸入日本也起於海港,尤其拜二次世界大戰之賜。當時美國參戰,爵士樂變成解美國大兵思鄉之苦的媒介,爵士樂團紛紛到各地演出勞軍,把這種美國文化帶往其他國家。在珍珠港戰役時期,日本人甚至成立東京玫瑰電台專播爵士樂,往珍珠港強力放送,做為對美國大兵心戰喊話的武器。
跟日本類似,爵士樂傳入台灣,與1960年代台海情勢緊張,美國第七艦隊派兵駐紮台灣有關。當時艾靈頓公爵(Duke Ellington)還曾率領樂團來到台北勞軍,讓台灣真正見識到大樂團(Big Band)爵士樂。中山北路一帶興起的俱樂部,因此培育了台灣第一代爵士樂手;曾經創作許多膾炙人口歌曲的翁清溪,就是代表人物。他更改編望春風、淡水暮色、望你早歸等台灣民謠,形成極具新鮮感、外國人絕對學不來的台灣爵士。
「大樂團」形式的演出,是由「搖擺爵士」(swing)結合歐洲古典大編制樂團而來。艾靈頓公爵曾一語道破這種風格的價值,「沒有搖擺,就什麼都不是!」因此,只要是爵士樂,都必定蘊含搖擺的元素。1920年代末期,美國股市崩盤、經濟大恐慌,搖擺爵士曾經發揮安撫人心的作用。即將於7月19日國家音樂廳演出的底細爵士樂團,亦經常做大樂團形式的演出,迄今已經有二十二年歷史。
而8月8日在國父紀念館演出的黛安娜‧克瑞兒(Diana Krall)音樂以swing和easy listening為主,是年輕一代的爵士樂手,我把她稱之為復古搖擺風格(retro-swing)。黛安娜‧克瑞兒本身的音樂內涵還不錯,再加上其商業包裝,在新一輩歌手中可以算得上成功。
世界著名的爵士音樂節,總選在夏天熱情奔放的氛圍中登場。輕鬆的爵士樂,常帶給人們無拘無束、自在隨性的歡樂,很容易釋放現代人刻意的武裝和拘謹。德國Donauschingen原是不知名的小村莊;當地人老實、勤奮工作,誰也沒想到它今天已經成為前衛爵士的大本營。每到爵士音樂節這一天,村民忙著張羅,必然要創造一點驚喜,純樸小鎮突然變得狂野,和全年其他三百六十四天的人文風景截然不同。7月底,台北縣政府也將首度舉辦大型爵士音樂節活動,和企業聯手邀請國內外爵士好手,連演五小時。淡水這個港口城市,是否也有機會如國外一般,成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爵士音樂節重鎮?我們拭目以待。
推薦曲目及版本
■J.A.T.P.現場錄音〝J.A.T.P. in London,1969〞:
PABLO LIVE PACD-2620-119-2
■Diana Krall 〝All for You〞:Impulse! IMPD-182
推薦音樂會:
■爵士迴響-底細爵士樂團二十二週年公演:
7月19日於國家音樂廳。洽詢電話27635235。
■淡水爵士音樂節─BenQ仲夏爵士夜
7月27日於淡水漁人碼頭
■活動網站www.e-classical.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