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廟口有70多年歷史的老店「邢記鼎邊趖」吹熄燈號,今天傳統三代的招牌、爐子全拆了,第三代老闆說,因身體因素先休息一陣子。不少老顧客都十分不捨,認為是基隆特有的好味道,關了十分可惜。
店家說,鼎邊趖原是福州的傳統米食,是現今老闆的祖父1937年全家遷居來台,到基隆落藉,因家恆產庇蔭及一技之長謀生,看著基隆路邊攤各種小吃興起,大行其道,引發其靈感,將其家鄉福州統小吃鼎邊趖,結合基隆特有一些海鮮,有別於其他路邊不一樣的傳統小吃。
沒想到因此創出香Q水好吃特有風味,至今已有70多年的歷史,歷經三代傳承。三代堅持手工,鼎邊趖名稱由來,趖音同縮,是漢文,台語是慢的意思,慢工作出好吃的東西,製作時以在來米磨成米漿,將米漿倒在鼎的邊圍成一圈,待鍋加熱時,米漿的最底層會迅速凝固,而未凝固的米漿會慢慢流入鍋底,此一動作就稱為趖,至今仍沿用此作法。
趖就是指米漿沿鼎邊翻滾的動作,再切成一片片,加入各式配料與羹湯就是一碗美味的傳統小吃,湯頭加肉羹、蝦仁羹、金針、香菇、魷魚絲等,香味四溢,Q彈滑嫩。
邢記鼎邊趖傳承到第三代。第三代老闆說,他自己做了30多年,因身體因素不得不休一陣子。今天下午店家把爐子也拆了,招牌全都卸下,桌椅也搬空。一名工作人員表示,可能半年後就會再開,先停一陣子。
今天下午有不少老顧客聞訊前往想再點一碗,但現場已清空,老顧客不捨怎麼開了70多年老店吹熄燈號,大家都十分訝異。林姓顧客說,只有在基隆廟口吃得到鼎邊趖,邢記對面還有一家,但她喜歡邢記的味道,關了很可惜。
本文轉載自2020.12.9「聯合新聞網」,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