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投資(Value Investing)這種常見的投資方式,專門尋找價格低估的證券,是股神巴菲特的招牌投資心法。
近年,巴菲特旗下的投資公司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進軍台灣,風靡不少投資人。
巴菲特的師父班傑明.葛拉漢(Benjamin Graham)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是一名出生在英國的美國投資人、經濟學家及教授,被稱為「價值投資之父」。
葛拉漢主張用科學化的方式,分析資產負債表,從中找出價值被低估的股票。他的門徒巴菲特之後把這個概念發揚光大,也讓過去的一個世紀中,偏於保守、強調評估資產、現金流的價值投資成為支配市場的主流;相較之下,企業的投資計畫和成長軌跡就較少受到重視。
問題是,《經濟學人》雜誌指出,價值投資的報酬並不出色。
10年前,1美元的「價值投資」,至今的收益僅有2.5美元。相較之下,整個美國股市的平均收益是3.45美元,而排除價值投資股票之後,股市的平均收益更高達4.65美元,讓波克夏的績效瞠乎其後。
《經濟學人》指出,之所以如此,首要原因是無形資產的興起,今日,無形資產的價值已佔據美國股市整體價值高達1/3。
公司經常將這類成本當作開支,而不是能創造價值的投資,也因此讓不少鑑價單位誤算了企業真正的投資金額。畢竟,企業能否把收益轉為投資,是影響其長期績效表現的重要關鍵。
第二個原因是外部成本愈來愈高。儘管企業往往想方設法,拒絕承擔這些成本。
舉例來說,投資公司建議的汽車或是石油產業的股票,但這些公司的收益卻往往仰賴「碳足跡」。當各國政府設定愈來愈嚴格的碳排放法規,碳稅愈來愈普遍,可以想見,汽車業和石油業的外部成本將大大壓縮其獲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