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氣、纖瘦的張筱茜和活潑、健談的馮潤是台北市一所著名商職的應屆畢業生。自去年十二月起,她們和五十幾位有志出國唸書的同學共同加入校內的托福班,接受每週七小時的課外輔導。
雖然大學之門伸手可及,就讀師大附中高二,言談間充滿自信的游琇茹依然決定畢業後立即出國唸書。為了達成目標,每週六,她在下課後立刻邁進語文補習班,接受連續三小時的密集訓練。
從民國七十五年七月國建會「教育與人力發展組」的熱門話題,行政院院會今年二月四日正式通過「國外留學規程」的修訂,前後歷經李煥、毛高文兩位教育部長,「開放高中、高職畢業生出國留學」,終於撥雲見日成為定案。
選手提前衝剌
起跑線的槍聲剛響,但是一些志在必得的選手,顯然已不耐久候地提前衝刺了。
事實上,在比賽開始前,青少年出國唸書在台灣已經蔚然成風。一些有錢、有門路的家長,早已透過探親、觀光、應聘……等管道將子女送出國門。其中又以赴日、美兩地的人數最多。
據內政部入出境管理局統計,民國七十一年至七十五年間,十五歲以下,以觀光名義申請出境而逾期未歸的青少年有兩萬六千多人。
東吳大學校長楊其銑根據亞東關係協會的統計資料及東吳大學蔡茂豐教授的研究論文指出,我國目前留日學生近七千人,但是近十年內取得赴日留學護照的人數,每年平均不過一百人。
在中山大學外文系主任黃碧端看來,這項開放措施,「不過使出國唸書合法化,辦理出國手續更簡便而已」。
雖然有人批評教育部的作法幾近亡羊補牢,但是教育部化暗為明的舉動,確實產生了正面的推力,使台灣近六十五萬的在校高中、高職生能在大學聯招之外另闢出路,讓學校、民間基金會,甚至語文補習班能夠名正言順,轉被動為主動的提供協助。
留美一年三十萬
由於出國留學所費不貲,有些學者批評這項政策只能造福少數有錢的家庭。經營美加補習班二十二年的叢樹朗估計,培養一名留美大學生,一年至少要三十萬台幣。立委陳哲男則根據親自查訪的結果,估算赴日留學生一年的花費近五十萬台幣。
不過,叢樹朗相信,出國留學不會永遠是少數人的奢侈品。他舉證,美加補習班由草創時的四。五十名學生,成長到一年造就一萬多名準留學生,便是最好的例證。
據中美學術交流基金會執行長吳靜吉觀察,政府正式宣布開放後,有四類學生會迅速踏上出國留學的道路。
「第一種人是真正才子型的;第二種人是可以考取大學,但不適應這裡的教育制度;第三批人是父母親原已準備到國外置產、移民;另一種人則是考不取大學的。」他面露微笑地做出結論:「以中國人愛讀大學的心理,最後一種人可能占多數。」
不同類型的學校反應互異,似乎與吳靜吉的分析相互呼應。升學率均在九0%以上的北一女中和高雄女中,對這項政策反應冷淡。一女中的呂少卿校長和雄女的師蔚霞校長先後斬釘截鐵地表示:「我們的學生都要在國內考大學。」
一些非明星學校的普通高中,和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學校,表現的十分積極。加強英語教育、分班特別指導,甚至開設托福班,成為這些學校普遍的應變措施。
台北中正高中在學生班聯會的主動要求下,已決定增設語文選修課程,加強語文類的社團活動。
聖心女中向來採行小班制(二十人左右)的英語教學。該校校長孫知微考慮在教育部允許的情況下,設立特別班,從語文、學習態度,甚至獨立生活的能力方面,輔導有意出國進修的學生。
台北育達商職今年初公布了一份問卷調查,顯示有意出國留學的育達學生高達七成。育達教務主任陳龍瑞因此表示,該校有意自下學期起採取能力分班。「輔導學生出國會成為未來教育政策的一部份。」他雙手緊緊交握,語氣篤定的說。
單獨作戰之外,一些態度積極的學校更聯手合作,向外拓展影響力。
去年十一月十日,以衛理女中、喬治工商為首的十二所私立高中高職,與集體來訪的美國基督教大學簽定了一份合約。這十二所美國大學不僅允諾優先錄取簽約學校的學生,更願意在學費及入學標準方面給予優待。
不僅學校躍躍欲試,過去以協助大學畢業生出國留學為主的語言補習班也緊鑼密鼓地展開作業。從開辦托福,SAT學科性向測驗班到代辦出國手續,只待學生上門,全套作業便可正式登場。
五育並重
以往為大專畢業生提供留美服務的中美學術交流基金會,據吳靜吉表示,也正默默地搜集各國大學的留學資訊。他甚至已經主動聯繫美國在台協會和各大學的學生顧問,希望為新政策取得「默契」。
高中、高職生赴美留學,多半會遵循大學生出國的申請程序,簽證問題因此格外引人注目。
吳靜吉透露,就美國在台協會的立場而言,無論中國學生申請的是大學還是研究所,同樣是赴美就學,因此,拒發簽證的理由是不變的。「有移民企圖或是語文程度太差的人可能會被拒絕。」他做了這樣的推測。
這項政策將造就新的升學機會,新的升學目標是否會改變學生的求學態度?任教於育達商職,目前擔任「育達周刊」副社長李昊曈搖搖頭、堅定的表示:「基本上學生還是要從這裡畢業,所以對功課不會放棄。」
參加校內托福班,因此每週必須多上七堂課的張筱茜相信,學校裡的課業將來可以學以致用,她不會輕易放棄。事實上,她的父親張慶懷發覺,自從她那個「聰明夠了,用功不夠」的么女決定出國後,唸書倒是更起勁了。
就讀明星學校,有心出國進修的學生不但不敢對功課掉以輕心,更積極拓展視野,展現多方面的才藝。他們的發展,正如政大教育研究所黃炳煌教授所預期,「趨向五育正常發展」。
期望進入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就讀的游琇茹,一方面爭取校內幹部工作,展現自己的領導能力;一方面積極地鍛鍊球技。
目前就讀北一女二年級、擔任樂隊隊員的一名女學生,在決定聯考與出國留學同時並進後,原本全心專注於課業的她,開始留意各科系的出路,以及國際社會的動態。
她們重視課業的態度,據李昊曈觀察,固然由於認清了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師長及過來人的循循善誘也功不可沒。
在一月初舉辦的一次座談會中,高二時由高雄中學赴美就學,目前已是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候選人的易志翰便比喻,台灣的高中生參加美國大學入學考試,就像菲律賓人來台灣考國文,「絕對需要長期準備」。
擁有美國密西根大學碩士學位的江樸更再三叮嚀有意出國唸書的青少年,「一定要有像樣的高中成績」。
正中書局總經理黃肇珩深有同感。她的女兒在北一女就讀時,曾連續保持四學期的第一名。但是轉入美國高中後,她既心疼又驕傲的描述,「也是一天背六、七百個單字」,才在一個月後與當地學生並駕齊驅。
私立大誠高中的周人鏡校長卻發覺,這項政策使某些學生鬆懈了力拚聯考的鬥志。她憂心忡忡地指出,有一名資質聰穎、深受老師看重的高二男生,便以打算出國唸書為理由,擋開老師們要他多唸書、爭取最佳學業成績的要求。
這項政策使學生和教育環境有了新的互動關係。國內現行的教育制度是否因此受到挑戰呢?思索片刻,教育部長毛高文回答:「據我們的估計,衝擊不會太大。」不過他也坦承:「沒有做過的實驗,結果實在很難估計。」
學校掌握新籌碼
一些高中、高職迅速採取的應變措施,使台北市議員高薰芳相信,部份原本在國內升學競賽中屈居劣勢的學校,現在掌握了號召學生的新籌碼。
育達商職公布的調查結果,則點出三項引人深省的事實。李昊曈指出,不但有心出國的學生高達七成,更有七七%的學生回答,即使能在國內唸大學,仍願選擇出國留學。更令他沮喪的是,以習商為主的育達學生,只有一0%願意到國外繼續攻讀商科。學生的反應,使他不禁對國內的職業教育提出質疑。
師大教育系林玉體教授也指陳,在現行教育制度下,國內的大專院校不愁招不到學生。但是,若將來出國唸書的青少年人數大增,某些辦學不力的學校將面臨招生不足的威脅。
教育是百年大計。儘管新政策才剛起跑,關心教育發展的人卻已架起望遠鏡、準備遠眺這場競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