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整個台北,都是我的Living Lab!走進未來城市,用智慧打開無限想像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user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2020-11-16

瀏覽數 30,100+

圖/自駕巴士(照片由台灣智駕提供)。
圖/自駕巴士(照片由台灣智駕提供)。

當AI、大數據不斷推動產業革命,也造成新一波的城市革命。而如何藉由人與科技的結合,打造智慧城市,也成為未來城市的競爭力所在。從英國智慧倫敦計劃、美國智慧城市發展計劃、日本的「i-Japan」、新加坡的「Smart Nation 2025」,到韓國的「IoT實證區域建構計劃——Global Smart City」,無不宣示城市與城市間的競爭早已開打。
這一波城市「智」造革命,台北市,也準備就緒了!

率先全台獲得ICF智慧城市首獎,台北市轉型「智慧城市1+7領域」

在發展智慧城市已然成為城市進化指標的現在,台北市的腳步,顯然比台灣其他城市快了好幾步。每年全世界都有4、500個城市報名參賽ICF智慧城市獎,從中選出 SMART 21、然後再選出TOP 7、最後決勝高下,而台北市早在2004年便入選「年度7大智慧城市」;2006年又在美韓英日中法等強國環伺中,贏得ICF 2006年度智慧城市殊榮。雖然受限於獲獎城市 10 年內不得再參與評比的規定。但台北市透過創新策略建構智慧城市生態系,並支持開放實證場域的模式,2019年新加坡Eden Strategy Institute進行的全球50大頂尖智慧城市排名,台北市以總分27.6,名列第16名。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與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發布「2020 IMD全球智慧城市指數」(IMD Smart City Index 2020)排名第8名,亞洲第二名,科技服務方面表現尤其亮眼。多年來在智慧城市的努力受到國際持續關注與肯定。

發展智慧城市是國家重要政策,台北市資訊局局長呂新科表示,智慧城市領域相當多元,以台北市為例,透過研究國外先進城市作法,並參考國際標竿城市的架構,推出「智慧城市1+7領域」,以「智慧政府」為核心,帶動「智慧建築」、「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健康」、「智慧環境」 、「智慧安防」 以及「智慧經濟」等7個面向。

開放實證場域,創造城市的生活實驗學

智慧城市的終極目標,就是讓每個人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狀況都能有妥善的照顧。所以人的需求在哪裡,智慧應用就會在那裡,而城市正是創新科技最佳的試驗場,「這也是柯市長在2016年提出的『Living Lab』概念」,台北市資訊局呂新科局長進一步解釋,「Living Lab生活實驗室」概念源自MIT(麻省理工學院),強調實驗應跨出實驗室、走入真實生活環境,深度了解民眾的需求,並解決來自城市環境中的挑戰。隨後諾基亞公司把Living Lab概念帶到芬蘭,也開啟歐盟採用生活實驗室作為創新政策的敲門磚。而芬蘭版的Living Lab--赫爾辛基Kalasatama智慧城市區生活實驗室,更成為全球智慧城市的典範。

「台北市在跟隨歐盟國推動Living Lab時,也同時發展出自己獨特的機制」,呂新科認為台灣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第一是擁有低度的數位落差,不論是教育還是基礎建設上是非常均值的;其次是民眾、公務員素質好;再者,台灣ICT產業供應鏈完整且多元,台北也繼承這些整體優勢,因而相較國外,台北起步雖晚,成效卻相對的高。在邁向未來的過程中,台北市成為一個充滿各種可能的實證場域,全台首座24小時不打烊的「iTrash智慧垃圾桶」,已經在臨沂街「實證」了3個月,下一階段,內湖也即將跟進;而每晚在信義路出沒的藍色小巴士,就是即將上路的5G自駕公車、公宅智慧社區的智慧電網、智慧電表、智慧停車、智慧路燈、甚至是智慧病房,還有因為防疫而開發的口罩自動販賣機、讓時代雜誌驚嘆的小巨蛋音樂會智慧防疫機制,在在顯示著:智慧城市的藍圖,離我們的生活更近了!

 iTrash智慧垃圾桶(照片由照晧揚環境科技提供)

iTrash智慧垃圾桶(照片由照晧揚環境科技提供)

3階段創新模型,5年淬鍊最Smart的台北Model

讓呂新科引以為榮的,是連國外都非常推崇台北市的經驗和模式!身為「臺北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執行長,呂新科的首要任務,就是擬定具體方針,開放場域,讓有興趣的業者帶著創新方案,共同在城市的場域中進行智慧方案實證,實踐智慧應用的概念驗證(Proof of Concepts, PoC)。這是少數在公部門藉由建立專案協調機制,以突破原有的科層架構及行政分工,並由「政府出題、產業解題」模式落實公私民協力的社會創新,整個計畫主要以「Top-down」與「Bottom-up」兩種方式推動。

「Top-down」是指由上而下、由公而私的施行模式,由公部門主導研擬計畫,再透過資訊局等相關單位引介合適的創新科技。目前正在推動的智慧交通、智慧公宅、智慧健康照護、智慧教育與智慧支付等政策都是採用這種模式。「Bottom-up」則是由下而上,開放民間業者主動提出公共事務的創新解決方案與技術,「民間往往可以提供很有養分的創意」,像室內裝設WIFI無線波,無須穿戴式裝置,就可以偵測家中老人是否跌倒。

這些案例在概念驗證的過程中,會透過實證場域來試驗民眾的接受度、記錄實驗數據;驗證完成後進入機會評估,從所有的技術、操作可行性與環境、市場的接受度,判斷如何調整或是否納入政策。這3階段性創新模型:1. Poc概念驗證2. Pilot小規模落地試導 3. 最後Scale up(擴大落地)。這是台北市成功的創新和成長模型,讓創新的過程變得比較smart,同時避免創新的成本和風險,是台北市在這五年期間,經過淬鍊、經驗出來的model,呂新科稱之為「台北Model」。

公私協力,創造政府、市民、產業共榮的生態體系

在第一階段,台北市政府只要協助協調場域、法規及相關的行政流程,驗證成本由廠商自行吸收。到了小規模落地階段,就會回到公開招標機制。如何可以擁抱創新,又可以控制在最低的風險與成本之下?台北市政府做到了。

堅持用創新的作為與策略,主要是希望帶動台北市在整個進步的演化過程,吸納更多的資訊與資源,讓來自民間、學界、產業界的創意,透過公私協力,落實智慧城市政策的機制。再者,呂新科認為產業必須要介接在一個開放型的實驗場域,去試煉他的創新方案,讓產業更具實務性、更有競爭力,未來得以立足國際,「這樣做也是在扶植產業」,他強調這是多元價值的共創機制,社會創新如果能這麼做,絕對是多利的。

「台北市的創新應該回到生態系,鼓勵多樣態性,成為一個健康又豐富的生態系」,從市民的需求出發、媒合各大資通訊廠商,創造一個政府、市民、產業,三者共榮的生態體系。

實證成果,讓城市變得更有智慧

堅持做對的事,讓時間來驗證成果,一直是呂新科努力的方向,畢竟一座城市的進步不在光鮮的硬體與技術,而是如何體現與市民生活的和諧互動,讓資訊與科技成為推進市政與市民生活的良性循環,這才是真正以人為本的智慧城市。呂新科舉「iTrash智慧垃圾桶」為例,從107年開始進行概念驗證,今年11月將在內湖文德二號公園等5個點,進行擴大試辦。不管是垃圾、廚餘、回收的瓶瓶罐罐,都可以一站式做回收,而且結合悠遊卡,透過智能控制,連味道都可以被冷藏密封、桶量警訊通知、定時回收,是非常成功的案例。

台北市資訊局局長呂新科。

台北市資訊局局長呂新科。

對於自駕公車,呂新科大讚台灣的創新力與技術力,絕對可以和無人駕駛領域的Leader以色列競爭!台北市身為台灣的領頭羊,在新創的高科技上面絕不能缺席。從106年到現在即將試乘,呂新科開放信義路長達13.7公里(為全台最長申請路線),雙向測試路線共12.3公里,自駕部分8.5公里,中間經過19個路口、 27 個公車站的場域,作為自駕的實驗開放場域,不僅場域非常複雜,還涉及到未來發展很重要的關鍵技術如高精密的地圖系統、多元感應的整合系統平台、模擬眼睛的感應器、相機等,再做智能化分析。團隊還把路口提升為智慧路口,用5G及車載設備做搭載,這些不僅是智慧城市的基本配備,更是產業未來的競爭力所在!

台北市:全球智慧城市策略的「遊戲規則改變者」

台北智慧城市計畫執行至今,持續獲得新加坡伊甸園戰略研究所(Eden Strategy Institute)、IDC亞太區智慧城市大獎(SCAPA)的肯定,前IDC亞太區副總裁Mr. Charles Reed Anderson不僅十分贊同台北智慧城市推動策略,更以『此一策略可能成為全球智慧城市策略的「遊戲規則改變者(Game Changer)」』,給台北市莫大的肯定與鼓勵。

智慧城市,無法橫空出世,在實證過程中的Try & Error,不代表浪費公帑;看到其他國家或城市成功了才敢套用,也不代表這是最好的執行方式。呂新科認為公部門在這實驗的過程,也可以打開思維,調整自己對新創的觀察,累積經驗,探索整個城市的成長脈絡跟軌跡,用智慧,打開你對未來的無限想像!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